2023一年级数学下册 五 绿色行动——100以内的加减法(一)信息窗3 比多比少问题的解决、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两位数减整十数教学实录 青岛版六三制.docx
2023一年级数学下册五绿色行动——100以内的加减法(一)信息窗3比多比少问题的解决、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两位数减整十数教学实录青岛版六三制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选自青岛版六三制一年级数学下册“绿色行动——100以内的加减法(一)信息窗3”,主要学习比多比少问题的解决、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两位数减整十数。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六大核心素养。通过解决比多比少问题,提升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通过两位数减法计算,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通过实际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发展直观想象。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正确理解比多比少问题的本质,并能用合适的方法解决这类问题。
②理解并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的计算方法,能够准确进行计算。
③掌握两位数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并能灵活运用。
2.教学难点
①在解决比多比少问题时,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数量关系,理解加减法的含义。
②在进行两位数减法计算时,使学生能够正确处理不退位减法,理解借位的概念。
③引导学生将实际情境转化为数学问题,通过计算解决两位数减整十数的计算,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实物教具(如计数器、数字卡片)、白板或黑板。
-课程平台:学校内部教学平台,用于展示教学课件和作业布置。
-信息化资源:网络教育资源库,提供相关教学视频和互动练习。
-教学手段:图片、故事、游戏、小组合作等多样化的教学活动。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绿色行动场景,如植树、节约用水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行动背后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回顾旧知:教师简要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100以内加减法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已有知识。
2.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新知:教师详细讲解比多比少问题的解决方法,包括如何确定数量关系、如何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等。
举例说明:教师通过具体的例子,如“有5个苹果,给了小明2个,还剩几个?”来帮助学生理解比多比少问题的解决过程。
互动探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尝试解决类似的比多比少问题,并分享解题思路。
3.新知应用(约10分钟)
教师展示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的计算步骤,通过实例演示如何进行此类计算。
学生跟做: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跟随步骤进行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的计算练习。
4.练习巩固(约15分钟)
学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包括比多比少问题的解决和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的计算。
教师指导:教师巡视教室,对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个别指导,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掌握计算方法。
5.拓展延伸(约10分钟)
教师提出一些拓展性的问题,如“如果现在有更多的苹果,如何计算剩余的数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学生展示:学生自愿展示自己的解题过程,教师给予评价和鼓励。
6.总结反思(约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两位数减法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学生反思: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困惑,教师给予总结和解答。
7.作业布置(约2分钟)
教师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包括比多比少问题的解决和两位数减法计算的练习,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
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掌握比多比少问题的解决方法,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的计算步骤,以及两位数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学生在练习中能够正确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能力提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他们在计算过程中能够迅速、准确地完成两位数减法运算,提高了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3.思维发展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小组讨论、互动探究等方式,培养了逻辑推理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他们在面对新问题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
4.学习兴趣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和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主动思考,乐于探究。
5.实践能力
学生在完成课后作业和课堂练习的过程中,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提高了实践能力。他们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如购物找零、计算时间等。
6.团队合作
在小组讨论和合作探究活动中,学生学会了与他人沟通、协作,共同完成任务。他们能够尊重他人意见,倾听他人观点,培养了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7.自我反思
学生在总结反思环节,能够主动回顾自己的学习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