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_CACM 1317-2019 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 动眼神经麻痹.docx
ICS11.120C05
团
医咨
体标准
T/CACM1317—2019
为
为
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动眼神经麻痹
ClinicalguidelinesfordiagnosisandtreatmentofinternaldiseasesinTCMOculomotornervepalsy
2019-01-30发布2020-01-01实施
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
229
T/CACM1317—2019
前言
本指南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定起草。
本指南由中华中医药学会提出并归口。
本指南主要起草单位:云南省中医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安徽省中医院、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江苏省中医院、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本指南主要起草人:施静、常静玲、孙忠人、熊尤龙、杜元灏、梁繁荣、倪光夏、尹勇、杨骏、王麟鹏、常小荣、周凌云、王东岩、高希言、艾炳蔚、刘密、吴向农、邓星佑、王玲姝、刘梅芳、钟晓君、熊光轶。
230
T/CACM1317—2019
引言
动眼神经麻痹病因复杂多样,常见有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硬化、脑梗死、血管性疾病、炎症感染、外伤、颅底动脉瘤或肿瘤术后损伤以及多种脑神经损害综合征等。中医学认为,该病是因邪中经络,或头面部外伤,兼夹气虚、脾胃虚弱或肝肾阴虚,导致气血亏虚,经络瘀阻,眼部筋脉失养、弛张不收的外障类疾病。该病诊治难度较大,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临床上中医药治疗动眼神经麻痹的报道较多,但均未形成诊疗指南,且中医辨证分型不尽统一,各家学说百家争鸣。本指南主要目的是推荐有循证医学证据的动眼神经麻痹的中医药诊断与治疗方法,明确并规范病名诊断、证候诊断、鉴别诊断、治疗方案,指导临床医生、护理人员规范使用中医药进行诊疗;加强对动眼神经麻痹患者的管理。
本指南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负责指导监督,分会成立了以孙塑伦、高颖、汪受传、刘建平、唐启盛、张洪春、韩学杰、赵海滨、刘清泉、郭义、何丽云等为主要指导专家的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制修订专家总指导组。在专家的指导和监督下,指南工作组制定文献检索策略,遵循循证医学理念,综合古代文献、专家经验、现代文献证据以及患者价值观,筛选出符合纳排标准的高质量文献311篇,通过国内公认的证据质量评价与推荐方案分级规范进行证据分级,证据级别达成专家组共识,初步形成动眼神经麻痹的中医临床实践指南,再通过专家论证会、14家医院的一致性评价、4名专家的质量方法学的评价、广泛征求意见、专家指导组审核、网上公开征求意见,并经过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组织的专家审核组严格审查后,形成本指南。
231
T/CACM1317—2019
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动眼神经麻痹
1范围
本指南提出动眼神经麻痹的定义、中西医诊断、中医辨证论治、针灸疗法、其他疗法、预防与护理的建议。
本指南适用于18周岁以上人群动眼神经麻痹,包括多种复杂病因引起而临床表现为动眼神经麻痹症状的诊断及防治。
本指南适用于眼科、脑病科、中医科、针灸科、中医基层医师等相关科室临床医师使用。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2.1
动眼神经麻痹Oculomotornervepalsy
是指由多种病因引起,以动眼神经受损或病变而导致上睑下垂、眼球活动障碍(眼球向外下斜视,不能向上、向内、向下转动)、复视、瞳孔散大、光反射及调节反射减弱或消失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疾病[16]。主要病因病机包括风邪袭络、风痰阻络、肝风内动、瘀血阻络、气血亏虚等。本病属于中医学“目偏视”“风牵偏视”“上胞下垂”范畴。西医多由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硬化、脑梗死、血管性疾病、炎症感染、外伤、颅底动脉瘤或肿瘤术后损伤,以及多种脑神经损害综合征(如海绵窦综合征、眶上裂综合征、眶尖综合征、一侧颅底综合征)等所引起。
3临床诊断
3.1西医诊断
3.1.1西医诊断标准
动眼神经麻痹的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神经病学》《眼科学》《实用神经眼科学》的诊断依据,并结合临床特征进行诊断[2,4-7,10-12,18-19]。
3.1.2临床表现
动眼神经分为脑内段、后颅窝段、海绵窦段和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