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pdf

发布:2025-04-09约2.51万字共2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

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宋代文学一个较典型的特征,是哲学的艺术化与艺术的哲学化。在宋学兴盛

的背景下,士大夫文人对“性命”“心源”“情性”“道德”等人之生命的发生原

理与终极意义的领会,以及对自身道德涵养的极高要求,决定了其人格精神更易于

流向纯粹的诗性和审美,并成为推动宋词雅化的原动力,体现着形而上的人格精神

对宋代审美与艺术活动的影响。

宋词雅化在北宋已有较高的完成度,特别是“东坡范式”的创生,对词史发

展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而从当时的历史环境看,无论是苏轼,还是他之前的

文坛领袖欧阳修,以及后来者黄庭坚,他们对词表达功能的拓展都与政治影响下个

人际遇的改变密切相关。这实际上是北宋士人在党争和贬谪语境下的一种自我保护

方式。穷达之际如何自处,进退之间如何在精神上达成真正的平静和自由,是他们

始终关注的修养课题。

“清风明月”是欧阳修中后期的典型词境:“无风水面琉璃滑”“行云却在

行舟下,空水澄鲜”“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鲜”“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

“西南月上浮云散,轩槛凉生”,目之所见,也是心之所向,是作者主观审美偏好

的反映,这种澄明之境恰是欧阳修清明自适的内心世界的镜像。

苏轼和欧阳修在对词的认识和审美个性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但在对词的雅化

上,又不约而同地沿着扩大词表现功能的道路前进,创作了大量雅词,共同塑造着

宋代士人的人格意象。

苏轼有着和“清风明月,幸属于闲人”相近的体悟,可概之为对“适”的精

神境界的追求。“酒阑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间今古”,尘心消尽道心平,江南与塞

北,何处不堪行”“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且陶陶,乐尽天真”

“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这些词句中流露出顺

化自然、随缘放旷的生命情调,同样带有一种人生沧桑感。这种“适”和欧阳修的

“闲”一样,都是经历过人生沧桑的士大夫试图以静观外物、身与物游的方式来明

辨思理,达成主体精神绝对自由的境界。

欧阳修的“清风明月,幸属于闲人,是他在贬谪后的沉淀;苏轼的“也无

风雨也无晴”,是他在乌台诗案后痛定思痛的体悟;而黄庭坚在经历《神宗实录》

案风波后,则锤炼出“断虹霁雨”的词境:“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

“断虹霁雨”词境不免令人联想到黄庭坚关于人格气象的诗性喻说——“光风霁

月”。《濂溪诗序》云:“(周敦颐)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这句

话经南宋理学家李侗点出,“为善形容有道者气象”,遂成形容人格气象的经典表

述。“光风”是雨雪初晴之时吹拂云开雾散的风;“霁月”是雨雪止息、天空放晴

后明净的月色。“光风霁月”形容的是雨雪放晴后天地清朗、万物澄净的状态,以

资料

此形容人格气象,既显示了悟透人生的通脱感和释然感,又蕴含了厚重的人生沧桑

感。从这个意义上说,“断虹霁雨”的词境可作为“光风霁月”的人格气象在文学

创作上的参证,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宋代士大夫文人在文学与道德层面通而为一的

同构。

宋词雅化实质上是宋代士人遵从正统文化秩序、恪守道德伦理、完善人格修

养而做出的审美价值判断。宋代士人将经过人生波折的洗礼而达成的人格精神,以

艺术化、审美化的方式展现于创作实践,诗意展现了宋代士人努力探索精神出路的

复杂情感变迁。

(摘编自陈莹《从“清风明月”到“断虹霁雨”——北宋雅词中士大夫人格

精神的诗性表达》,有删改)

材料二:

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手段是“以诗为词。所谓“以诗为词”,包含着两方

面的内容:一是将诗的有关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即创作技法方面的要求;二是倡

导小词出诸“诗人之雄”,即针对创作主体方面的要求。所谓“诗人之雄”,就是

士大夫固有的志向,包括体现传统儒学所倡导的道德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苏轼呼

唤“诗人之雄”,就是要求词人像诗人一样,以词言志。以诗为词的实质,是要突

破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依赖于音乐传播的歌词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

或者说把“歌者之词”变为“诗人之词”。

由此看来,关于苏轼对词的雅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认识:首先,是创作

技法上的雅化。苏轼将诗的创作技法引入词中,扩大了词的表现范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