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分布》教案-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docx
《人口分布》教案-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教学背景
教材分析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章聚焦“人口”主题,《人口分布》作为第一节内容,是学生系统学习人口地理知识的起点。教材从世界人口分布和我国人口分布两个层面展开,通过地图、数据、案例等多种形式,阐述了人口分布的特点、衡量指标以及影响人口分布的自然、人文因素,为后续学习人口迁移、人口容量等内容奠定基础,体现了地理学科中“人地关系”的核心思想,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人口地理现象的整体认知框架。
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在初中阶段已接触过部分地理知识,对世界和我国的基本地理概况有一定了解,具备一定的读图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然而,对于人口分布这一复杂地理现象背后的影响因素,以及如何运用地理原理和方法分析人口分布规律,学生的认知还较为浅显。同时,学生在抽象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方面仍有待提高,在理解自然、人文因素对人口分布的综合作用时可能存在困难。因此,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丰富的案例、直观的图表和深入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逐步深化对人口分布知识的理解,提升地理思维能力。
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人地协调观:通过分析自然、人文因素与人口分布的关系,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念,理解人口分布应与地理环境相适应。
综合思维:引导学生从自然(地形、气候、水源等)和人文(经济、社会、历史、政策等)多个维度综合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培养学生运用综合思维全面、系统地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能力。
区域认知:帮助学生掌握世界和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差异,学会运用区域比较、区域综合分析等方法,认识不同区域人口分布的独特性,提升区域认知水平。
地理实践力:通过图表解读、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获取地理信息、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人口分布现象,增强地理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世界和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及规律。
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
2.教学难点
综合分析自然、人文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理解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运用地理原理和方法解释不同区域人口分布差异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3分钟)
教师展示两张对比鲜明的图片:一张是人口密集的城市街道,人来人往、建筑林立;另一张是荒无人烟的沙漠景观。提问:“同学们,看到这两张图片,大家能直观感受到什么差异?为什么有的地方人口众多,而有的地方却几乎没有人居住呢?人口在地球上究竟是如何分布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人口分布》的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强烈的视觉对比和问题引导,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同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
知识讲解
人口分布的衡量指标
教师讲解:“要了解人口分布情况,我们需要一些衡量指标。人口密度是衡量人口分布最常用的指标,它是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展示世界人口密度分布图,提问:“同学们观察这张图,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人口密度,从图中我们能获取哪些信息呢?”引导学生观察地图上颜色的分布和变化,思考人口密度的差异。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通过人口密度图,我们可以大致了解一个地区人口的疏密程度,但人口密度相同的地区,人口分布格局也可能不同,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结合人口分布格局来分析。”
设计意图:通过讲解和地图观察,让学生掌握人口分布的基本衡量指标,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从地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为后续深入分析人口分布特点和规律奠定基础。
世界人口分布特点
教师展示世界人口分布图,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地图,从大洲、地区、纬度、地形等角度分析世界人口分布有哪些特点?”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巡视并给予适当指导。讨论结束后,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结果。教师总结并补充:“从大洲来看,亚洲、非洲和欧洲人口数量最多,人口密度较大;从地区来看,东亚、南亚、欧洲西部和北美东部是世界人口稠密区,这些地区大多位于中低纬度的沿海平原地带,气候适宜、地形平坦、水源充足。而干旱的荒漠、寒冷的极地、空气稀薄的高山高原、原始的热带雨林等地区,人口稀少。”同时展示相关地区的景观图片,如东亚的稻田、欧洲西部的城市、撒哈拉沙漠等,加深学生的直观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和地图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全面认识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同时利用景观图片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理解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影响世界人口分布的自然因素
地形
教师展示世界地形图和世界人口分布图,提问:“同学们对比这两张图,看看人口分布与地形之间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平原地区人口密集,高山高原地区人口稀少。教师讲解:“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