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分析》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一等奖).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2
《数学分析》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一等奖)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理工科主要各个专业的基础课,是初等数学发展的必然高等阶段。通过系统的学习与严格的训练,全面掌握《数学分析Ⅲ》的基本理论知识;培养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与推理论证能力;具备熟练的极限、微分、积分等运算能力与技巧;培养学生使用《数学分析Ⅲ》为工具来分析问题、转换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为数学专业的后继课程、其他学科的相关课程的学习和未来从事中小学数学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主要内容有多元函数极限、微分、积分。
本课程设计的特色是,从生活中要解决的问题入手,让学生自然的理解《数学分析Ⅲ》中核心概念如:极限、导数、积分、级数等的提出和规定。《数学分析Ⅲ》课程设计要能体现数学思想产生的过程性,让学生在历经过程中耳濡目染感受数学思想产生的自然性,进而让数学思想渗透进学生的思想、行为,为其后续发展产生质的影响;在此过程中教师力求和学生分享《数学分析Ⅲ》课堂,使课堂学习的时间作为大学四年生活不可分割的部分。实现学习和生活的无缝对接,实现学习成为生命内在构成部分的人生态度的重大转变。还应充分利用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二、课程挖掘的思政资源分析
本课程的思政设计思路是,教学应该处处由点及面通过知识点的学习达到对学生思想政治的潜移默化的培育,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1.介绍数学家故事,学习他们的爱国精神、科学与工匠精神。介绍老一辈数学人的家国情怀。
2.挖掘数学中的思想,增强文化自信;教导学生将个人前途和命运与国家紧密相连,将个人的发展融入到建设祖国宏图伟业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将中国梦的实现落到实处。有计划有目的的实现。
3.挖掘课程内容中所蕴含的普遍哲学规律和范畴,如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的规律,原因和结果、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可能与现实、内容与形式五大范畴等,化抽象为具体的化归转化思想、形变质不变的辩证思想等,让学生体验到逻辑美,形式。培养提高学生思辨能力,提升他们的数学素质。
4.介绍《数学分析Ⅲ》知识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崇尚科学、敢于创新的热情。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在实践中提升感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
第16章多元函数的极限与连续学习过程中,通过讲解极限来说明解决问题要有坚韧的意志,一步一步距离目标越来越接近最后达到自己的目标。要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事物,相信努力终会成功。看到可能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必然和偶然之间的关系。讲解连续是一种和离散不同的新事物。要勇于发现生活中与现有事物不一样事物的存在。有冲破现有事物的约束和局限的意识和眼光,时刻保持一种创新的勇气和敏感意识,同时要不畏艰难努力将新事物有理有据的创造出来。连续性可以创造出新事物,对待家国的事物也是相同的道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最伟大的梦想和奋斗目标,我们要为实现此目标不懈奋斗、连续奋斗直到理想的实现。由连续性就能做到质变到量变的可能。所以永远不要放弃努力。
另外,二元函数的图像是空间的曲面。生活中有太多这样的范例。无不揭示数学来自生活,是对生活的揭示和美化。也激励学生对用数学揭示生活的规律充满信息和勇气。见图1-3.
第17章多元函数微分学学习过程中通过由量变到质变、对立与统一的哲学思想在数学中淋漓尽致的体现,看到平面和曲面的对立统一关系。事物沿梯度方向下降最快的规律,感叹大自然蕴含的神奇规律,同时为人类能认识大自然规律用于造福人类生活有了巨大信心。另外可微是一种特殊连续性质的揭示。事物变化中的特殊变化“微变化”的存在。生活中有激变、突变就有微变、渐变。了解生活的复杂性、多样性和对称性。进而要解放思想,多角度看问题,不能拘泥于一种情况。始终做个思想开放的人。能够接受新事物。从新事物中发现美、感受新事物的美好。不要作一个墨守成规的人。同时结合乡村振兴实例鼓励学生把远大理想与今天的学习生活统一起来,通过集体主义教育,通过爱国主义教育,我们的青少年对社会才会具有责任感,对历史才会有使命感,对未来才会负责,有利于培养学生对集体、对社会、对国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在第18章通过介绍隐函数定理及其应用学习函数有各种的表达形式,隐函数是一种内涵更深刻更广泛的表达形式。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矛盾的对立统一性。
在第19章含参量积分一般理论中,看到产生函数表达式的各种可能性,通过案例使学生认识到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在于其他事物的联系,因此在实际的生活当中坚持唯物辩证法。为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作出的不懈努力,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这是我们的历久弥新永远不变的宗旨。
在第20、21、22章曲线积分、重积分、曲面积分理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