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苇子灯阵-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doc

发布:2022-08-12约8.9千字共1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项目代码: 民俗(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申报书 项目类别: 民 俗 保护单位: 邯郸市峰峰矿区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一、项目简介 王看苇子灯原来以24杆组成,象征着农历一年中的24个节气。每个节气都明灯闪耀,预示风调雨顺。现在的苇子灯由48杆组成。传统节目有《跑圆场》、《四马投堂》、《八门套九星》、《倒卷帘》、《二龙出水》等队形。另外还有《天下太平》等字样通过灯的流动,变换成各种美丽的图案和字形。其特征主要为:(1)习俗特征。伴随着民俗活动产生和发展对民间祈盼人气亮堂、风调雨顺习俗。(2)群体性特征。节目人员的不断增加,节目也不断扩充。反映了群众对节目的钟爱。(3)崇拜特征。苇子灯在花会队伍中一直排为灯头,百姓崇拜其吉祥的象征。(4)其鼓点本土性强,群众易接受传承的特征,容易被普遍人所接受。(5)由蔺相如爱民,与民同乐为渊源而演变的苇子灯具有传奇性特征。(6)色彩艳丽的苇子灯饰,对百姓的生活起到了喜庆气氛,加上粗犷鼓队,马号高吭乐曲构成一种简约美和质朴美,从而形成符合百姓心理需求的简朴性、喜庆性特征它是冀南优秀的民间文化,是古赵宫庭歌舞的遗存。发掘、抢救、保护苇子灯,其价值有两点:   (一)学术价值。古峰峰人一直以粗犷的性格,从事陶瓷、煤炭挖掘等重体力劳动,喜欢高吭、简朴、粗犷的表演方式。其简朴性尤见一斑。其鼓点为百姓钟爱。不仅对丰富和完善中国舞蹈史,乃至对世界群体舞蹈音乐的完善,都将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实用价值。发掘、抢救保护民间舞蹈苇子灯,对冀南乃至全国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促进社会全面发展,都将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苇子灯阵 属 地 河北省 保护单位 邯郸市峰峰矿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法 人 马全祥 通讯地址 电 话 电子信箱 所 在 区 域 及 其 地 理 环 境 民俗“苇子灯阵”为东王看村所独有。东王看村位于峰峰矿区政府所在地西部9.8公里处。相传,窦建德曾在行军途中停歇观看,此村改名“东王看”至今。全村五百户,一千五百多口人。以生产煤炭和蔬菜为主要产业。东王看村属峰峰矿区义井镇,位于河北省南端,邯郸市西部,东经114°3′—114°16′,北纬36°20′—36°34′。属暖湿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平均气温为14.4℃。距矿区政府驻地新市区0.5公里。总面积56.1平方公里。镇辖28个行政村,8个城市居民社区会,总人口56692人,其中东王看村1500人。东王看苇子灯阵是我国古代北方花会的民俗。每年元宵节期间,是表演民间传统花会的高峰。届时,村民们披红挂彩,欢天喜地。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最引人注目的是苇子灯阵,新颖别致,一枝独秀。与东王看一路之隔的西王看村是世代友好的邻村,以点烟火和转灯地著名。每年元霄节时,东王看的苇子灯阵一直是西王看迎烟火活动的花会队伍的领头节目。其地位十分重要。每年在制作灯时,家家参与,壮劳力全部参加,是一项全村参与的民间活动,群众基础十分雄厚。表演形式和内容不断创新和发展。 三、项目说明 分 布 区 域 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 历 史 渊 源 相传,战国时期的赵国名相蔺相如出生在太行山区贾壁村,离赵都邯郸城百余里,策马即到。逢年过节,蔺相如总忘不了回村看望父老乡亲,与民同乐,元宵之夜,准会把自家的宫灯挂在庄子里最热闹的地方,供更多的人观赏。一来二去,宫灯便流传在民间。当时,这一代乡野盛产芦苇,百姓便就地取材,仿照官灯做成苇子灯。到了明朝,与贾壁村一山之隔的王看村人,在山坡上砍柴,就能瞧见山下贾壁村表演的苇子灯阵。他们就暗暗记会了苇子灯阵的鼓点。有趣的是从那以后,贾壁村的苇子灯阵息鼓了,王看村的苇子灯阵却红火了,并一直延续到今天,成为古磁州花会中的瑰宝。 基 本 内 容 (1) 基 本 内 容 (2) 基 本 内 容 (3) 基 本 内 容 (4) 基 本 内 容 (五) 一、苇子灯阵的起源: 苇子灯阵的起源有两个说法,一个说法是苇子灯的起源与战国的赵国名相蔺相如有关。蔺相如出生与贾壁村。该村和王看村比地相邻,一山之隔。逢年过节时,蔺相如总忘不了回村看望乡亲们。而且把带回的宫灯挂在贾壁村最热闹的地方,让乡亲们欣赏,为乡亲增添欢乐。百姓们就地取材,用当地水坑边的野苇扎成了苇子灯,加上竖杆。排出花样,方便娱乐队伍流动表演,配上鼓点,更增添了娱乐的观赏性。东王看的人很聪明,晚上贾壁村的人在表演时,他们就躺在村外的地里,拍着胸脯,把鼓点都熟记在心。天明回到村中,连胸脯拍肿了。多少辈来,贾壁村早熄灯了,可东王看村的苇子灯阵却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