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中学学科教学整合形式.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对信息技术与新课程学科整合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研究
【摘要】教育信息化是中国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经之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借助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渗透,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策略是实施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建立信息技术与新课程学科整合教学资源库,是当前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师资培训及指导中小学教师教学实践的迫切需要,组建市、区(县)、学校三级资源库建设网络是开展此项工作有效的组织形式;要做好此项工作,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全员培训是基础,建立资源库建设小组是关键,经费落实、政策支持是保障,按新课改理念制作优质课件是核心,只有各项工作层层推进,才能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充分发挥教育城域网的硬件资源优势,实现中国教育在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上的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 新课改 课程整合 资源库 课件
信息素养是渗透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教育信息化是中国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经之路,原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第二次教育部长会议报告《面向21世纪教育的改革创新》中就指出:“使中国教育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实现跨越式发展,从而将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变为宝贵的人力资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也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由此可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借助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渗透,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策略是实施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
(一)课程整合概念的提出与发展
“课程整合”概念是在欧洲工业化大发展的背景下提出的,它的提出是为了克服因为社会分工的精细所导致的教育因素发展的片面化。从哲学意义上讲,我们可以把教育、教学中的整合理解为“教育、教学系统中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以发挥教育系统的最大效益”。
理论上,课程整合(Curriculum Integration)的内涵指的是对课程设置、各课程教育教学的目标、教学设计、评价等诸要素作系统的考察与操作,也就是说要用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来认识、研究教育过程中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
狭义的课程整合通常是指,考虑到各门原来相互分裂的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将这些课程综合化。而广义的课程整合是指课程设置的名目不变,但相关课程的课程目标、教学与操作内容(包括例子、练习等)、学习的手段等课程要素之间互相渗透、互相补充。
我国在1994年,由何克抗教授、李克东教授等牵头组织了“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模式改革试验课题;1998年,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的有关研究人员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提法,第一次提出了“课程整合”的概念,并于1998年6月开始设立“计算机与各学科课程整合”课题组,将其列入“九五”重点课题的子课题进行立项。1999年1月,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在北京师范大学组织召开了有数十所学校参加的“计算机与各学科课程整合”项目开题会,“课程整合”项目开始走向有组织的研究阶段。
2000年10月,原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并指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从而第一次从政府的角度提出了“课程整合”的概念,并由此引发了从政府到民间的全国性“课程整合热”。
(二)课程整合的本质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就是在先进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尤其是“主导-主体”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与丰富的教学环境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也就是促进教师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二、建设信息技术与新课程学科整合教学资源库的必要性
由于信息技术本身所具有的工具性特点,使得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借助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渗透变得可能。但是目前我国对“课程整合”的研究尚处于起步和理论构建阶段,大家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原理、方法及运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改进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的初步成果。但从实践角度,通过建立符合新课程的理念,既能帮助中小学教师进行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又能满足当前新课程改革师资培训要求的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的教学资源库却并不多见,而且这已经成为了制约我国信息技术教育发展及推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