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江苏省昆山市锦溪中学七年级地理下册 6.1 位置和范围说课稿(1)(新版)新人教版.docx

发布:2025-04-01约3.76千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江苏省昆山市锦溪中学七年级地理下册6.1位置和范围说课稿(1)(新版)新人教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学内容

本节课教学内容为江苏省昆山市锦溪中学七年级地理下册6.1位置和范围。本章节主要围绕我国疆域的位置和范围展开,包括我国领土的四至点、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以及疆域辽阔的特点。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疆域的基本情况,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观念。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使其能够运用地图和地理信息系统理解我国疆域的位置和范围。

2.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通过实地考察或模拟活动,让学生体验地理环境的多样性。

3.提升学生的地理探究意识,通过探究我国疆域的特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强化学生的国家认同感,通过学习我国疆域的广阔和多样性,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责任感。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基础认识,了解基本的地图知识和简单的地理概念。但对于我国疆域的具体位置和范围,学生的认识可能较为模糊,缺乏系统的了解。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七年级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对地理学科的兴趣较高,愿意通过观察、讨论和实践活动来学习。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能力。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可能更倾向于直观的地图学习,而另一部分学生可能更擅长通过文字和图表来理解地理知识。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在学习我国疆域的位置和范围时,学生可能会遇到以下困难和挑战:一是对地图的解读能力不足,难以准确判断地理位置;二是对地理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难以把握疆域的辽阔和多样性;三是空间想象能力有限,难以将文字描述与实际地理位置对应起来。此外,学生可能对复杂的地理数据和分析过程感到困惑,需要教师引导和帮助。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本节课所需的《地理》教材,特别是七年级下册6.1节“位置和范围”的相关内容。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地图、疆域分布图、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空间理解。

3.实验器材:无实验器材需求。

4.教室布置:布置教室环境,包括地图展示区域、分组讨论区,以及为学生提供书写和绘图的空间。

教学过程

一、导入(约5分钟)

1.激发兴趣:通过展示我国疆域的美丽风光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疆域的广阔和美丽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索我国的位置和范围。”

2.回顾旧知:提问学生:“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引导学生回顾地图的基本知识,为学习本节课内容做好铺垫。

二、新课呈现(约20分钟)

1.讲解新知:

a.我国疆域的位置:通过地图展示我国在地球上的位置,讲解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概念。

b.我国疆域的范围:介绍我国领土的四至点,包括最北端、最南端、最西端和最东端,让学生了解我国疆域的辽阔。

2.举例说明:

a.以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为例,讲解不同区域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b.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我国疆域的多样性,如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等。

3.互动探究:

a.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我国疆域的特点,如地形、气候、资源等。

b.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巩固练习(约15分钟)

1.学生活动:

a.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b.画出我国疆域图,标注四至点,加深对地理位置的认识。

2.教师指导:

a.针对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b.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四、课堂总结(约5分钟)

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我国疆域的位置和范围。

2.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关注我国地理知识,培养地理素养。

五、作业布置(约5分钟)

1.完成教材中的课后练习题。

2.收集我国疆域的相关资料,如地图、图片等,为下一节课做准备。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地理实践能力和地理探究意识,提高学生的国家认同感。

拓展与延伸

一、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1.《中国地理大发现》——介绍我国不同地理区域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以及特色文化。

2.《地理信息系统》——介绍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应用,让学生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

3.《中国行政区划》——详细介绍我国行政区划的变迁、特点以及各省市的地理位置。

二、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1.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我国疆域的演变历史,探讨疆域变化的原因。

2.引导学生关注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地形、植被等自然条件,分析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