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离骚(节选)》精品课件.ppt

发布:2024-10-11约2.9千字共2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离骚》的知识延伸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俗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课文小结屈原《离骚》一诗博大精深,主题是表达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课文节选部分共13节、52句。前七节自叙受屈遭贬的政治原因,表示不愿同流合污;后六节表现追求美政、九死未悔的高尚节操,抒发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感情。布置作业1.诵读全文,饱含感情地读出作者理想破灭后的那种痛楚与苦闷,读出彷徨、自省后的追求美政、美德而就九死不悔的精神。2.理解并背诵全文。退出5离骚(节选)第二单元134新课导入学习目标整体感知研读课文5课文小结26布置作业它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抒写诗人的身世、政治思想和忧国忧民的思想。他就是屈原的名作《离骚》,它创作的时间在诗人因受到谗言第一次被放逐,忧国忧民的思想潜藏在字里行间。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首楚辞:屈原的《离骚(节选)》。新课导入1.体会作者情感并分析这种心理状态产生的原因,把握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2.赏析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学习目标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他出身于贵族,学识渊博,善于辞令。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顷襄王21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作者简介整体感知代表作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楚辞是具有地方色彩的文学样式,是屈原、宋玉等诗人创造出的一种诗歌形式。尤其应注意到诗中所大量使用的虚词“兮”,可视为一种重要的标志。这些诗歌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楚辞简介

此诗的写作时间是在诗人因受到谗言第一次被放逐,被迫远离故土时创作。《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离”——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是“可与日月争光”的一篇浪漫主义杰作,是诗人的一篇主要代表作品,也是“楚辞”体的重要代表作品,人们往往以此来统称屈原的全部诗作。写作背景

它在我国文学史是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人们常将“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第一节的段意:自述受屈遭贬的原因,表示不愿意同流合污的情怀。第二节的段意:表现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表达他追求美德,至死不变的坚定意愿。段意归纳【分析】①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茞②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③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④固时俗之工巧兮,缅规矩而改错1、为什么“朝谇而夕替呢”?词句分析【分析】①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②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③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④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⑤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⑥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2、找出诗人直抒胸臆、表白心志的诗句研读课文《离骚》一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提示】首先,他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的特征。“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其次,他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第一,他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法治(“规矩”“绳墨”),主张举贤授能。第二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