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美术七年级下册第2课《春天的畅想》教学设计 (1).docx

发布:2023-07-13约6.29千字共1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春天的畅想》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主题:借助大自然赋予春的气息,调动学生内心的生活体验,启发学生大胆的想象和联想,通过不同的角度感受与表现春天,体验自然美与艺术美共同的美感与不同表现方式。   1.教材是作为出发点,作为素材来呈现的。依据《 \t /jiaoan_blank 美术课程标准》,创造性地开发、丰富、使用教材。如:注重学科整合。以播放影视资料春天的生活景色为课堂引入,引发学生的生活情感和体验;而民乐合奏《春江花月夜》使学生们感受到了音乐的魅力;文学作品的朗诵,又让学生们领悟到春天的另一种表现手法,增强了学生的人文意识。   2.以“欣赏、启发──联想、情感输入──交流──拓展”为展开课堂 \t /jiaoan_blank 教学的主要途径和方式。(1)通过直观欣赏展开艺术思维,通过师生、生生互动等交流方式获取更多的艺术营养。(2)提供表现参与的机会,创设展开丰富联想的空间,引导学生认知、理解、想象和情感移入,为心境共鸣创造条件。   二、学情分析   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初中一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审美观,有着丰富的想象力。教材“春天的畅想”主要围绕自然美和艺术美共同的美感和不同表现方式而展开。在这样的题材中,学生的许多生活经验和个人情感及爱好都能释放出来,不同的 \t /jiaoan_blank 学生会从中获得不同的感想和收获,个人情感也得到升华。因此,以这种教材内容编排作为培养学生美好情感,使之获得再创造能力的载体,恰当且顺应了中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2.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和审美能力;具备初步技能技巧的表现能力。   3.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平:   本课是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对艺术作品有一定的审美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与想象力,培养学生绘画创作的表现能力。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1.结合自己的观察、发现、大胆想象和联想,充分挖掘大自然提供给我们的艺术素材;欣赏过程中, \t /jiaoan_blank 体会大自然与艺术间的转换和交融所带来的美感。   2.以学生的生活体验为基础,(通过欣赏、分析、交流、联想等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感受艺术家们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形式对春天的赞美,加深情感体验。   3.形成积极参与的交流意识,激发创作兴趣;初步完善创作构思,感受成功体验。   四、教学重点   理解自然美与艺术美的相关知识及其之间的关系,掌握色彩的规律并能够运用具象和抽象的情感特征进行大胆表现。   五、教学难点 学生能够运用色彩来表现不同的感情,用色彩的情感特征进行大胆的表现。   六、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在本节的备课和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感受美、体验美、 \t /jiaoan_blank 评价美与 \t /jiaoan_blank 合作交流提供机会,搭建平台;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充满激情地学习,用情感来体验,用心灵去感悟,用画笔去描绘。教学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和谐的交流与对话,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课堂上共享彼此的经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与观念。教师要做学生的引路人,不断鼓励学生树立学习信心。   2.采用“引发情感──发展认知──认知巩固──课后拓展”为模式展开教学。充分挖掘并利用现实生活素材,尽可能地使教学活动更加生动、有趣,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大量的艺术图片,加深情感体验,通过丰富多彩的讨论,以合作学习促自主探究。   3.教学评价方式   (1)通过课堂观察,关注学生在欣赏、分析、想象、交流等活动中的主动参与程度与合作交流意识,及时给予鼓励、指导。   (2)通过参与欣赏和认知巩固,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在宽松的课堂气氛中,揭示思维过程、赏析能力和技能技巧的掌握情况,使老师可以及时了解学情。   (3)生生互评、个人自评与教师点评相结合。以学生互评、自评为主,教师点评为辅,在认知巩固阶段,通过同学间交流,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使学生对自己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七、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的选用   本次教学需要多媒体课件的辅助。多媒体课件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过程,里面收集了大量有关春天的艺术作品图片、影视资料、文学作品及音乐、歌曲。它形象、直观、生动,信息量大,色彩艳丽。它的使用既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和直观性,又扩展了学生的视野,更充实和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   八、教学和活动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1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