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桐城市嬉子湖中心学校九年级化学下册 10.1 常见的酸和碱教学实录2 (新版)新人教版.docx
安徽省桐城市嬉子湖中心学校九年级化学下册10.1常见的酸和碱教学实录2(新版)新人教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安徽省桐城市嬉子湖中心学校九年级化学下册10.1常见的酸和碱教学实录2(新版)新人教版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常见的酸和碱
2.教学年级和班级:九年级
3.授课时间:2022年3月10日上午第二节课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通过实验探究酸碱的性质和反应。
2.提升学生的化学思维,学会运用分类方法分析常见酸碱。
3.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了解酸碱对环境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4.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安全意识和合作学习能力。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九年级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包括对物质分类、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以及一些常见化学物质的性质。他们能够识别简单的酸碱,并对它们的基本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2.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九年级学生对化学实验通常具有浓厚的兴趣,因为他们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强,喜欢通过实验来验证理论知识。学生的能力差异较大,部分学生可能在实验操作上较为熟练,而另一些学生可能需要更多的指导和练习。学习风格上,有的学生偏好通过视觉和听觉学习,有的则更倾向于动手实践。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学生在学习酸碱时可能会遇到以下困难:一是对酸碱性质的理解不够深入,容易混淆;二是实验操作可能存在安全隐患,如酸碱溅到皮肤上;三是化学反应的预测和解释能力不足,难以将实验现象与理论知识相结合。为了克服这些困难,教师需要提供足够的实验指导和安全知识教育,同时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和问题解决来提高学习效果。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具备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材。
2.辅助材料:准备与酸碱性质相关的图片、图表和视频,以增强学生的视觉理解。
3.实验器材:准备酸碱指示剂、试管、滴管、烧杯等实验器材,确保实验安全。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确保实验操作台清洁、安全,便于学生进行实验活动。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详细内容:
1.利用多媒体展示酸碱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食品、医药、环保等,激发学生兴趣。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酸和碱吗?它们有什么特点?
3.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如物质的分类、化学反应等,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二、新课讲授(用时15分钟)
1.讲解酸碱的定义、分类和性质,结合实例说明。
2.通过实验演示酸碱的鉴别方法,如酸碱指示剂、pH试纸等。
3.分析酸碱反应的原理,举例说明酸碱中和反应。
三、实践活动(用时15分钟)
1.学生分组进行酸碱鉴别实验,如使用酸碱指示剂、pH试纸等。
2.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
3.学生汇报实验过程和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学生分组讨论酸碱对环境的影响,如水体污染、土壤酸化等。
2.讨论如何防治酸碱污染,如处理工业废水、合理使用化肥等。
3.分组讨论酸碱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食品加工、医药制备等。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内容:
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酸碱的定义、分类、性质和反应。
2.总结本节课的重难点,如酸碱的鉴别方法、酸碱反应的原理等。
3.强调酸碱对环境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流程具体分析和举例:
1.导入新课环节,通过多媒体展示酸碱的应用,激发学生兴趣,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2.新课讲授环节,讲解酸碱的定义、分类和性质,结合实例说明,使学生更好地理解。
3.实践活动环节,学生分组进行酸碱鉴别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技能。
4.学生小组讨论环节,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5.总结回顾环节,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难点,提高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本节课用时共计45分钟,各环节具体用时如下:
导入新课:5分钟
新课讲授:15分钟
实践活动:15分钟
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知识点梳理
1.酸和碱的定义
-酸:在水溶液中电离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碱:在水溶液中电离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2.酸碱的化学性质
-酸的性质: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与金属反应产生氢气,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中和反应)。
-碱的性质:能使红色石蕊试液变蓝,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中和反应),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3.酸碱的鉴别方法
-使用酸碱指示剂:石蕊试液、酚酞试液等。
-使用pH试纸:通过颜色变化判断溶液的酸碱性。
-使用金属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