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练习二十二》课时教学设计.docx

发布:2024-07-30约2.64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小学数学精品教案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数与形》练习二十二

课型:练习课

课时:

授课时间

第周年月日第节周节数:

核心素养目标:

①情境与问题:通过回顾与整理,观察、讨论、分析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数与形之间的联系,学会从简单分析入手,归纳整理。

②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观察图形和数隐藏的规律,自主探索图形中隐藏着的数的规律,会利用图形来解决一些有关数的问题。

2.体会和掌握数形结合、归纳推理、极限等基本数学思想。

③思维与表达: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探究规律,数形结合,从不同角度寻找规律,感受用数形来解决数的有关问题的直观性与简捷性。能用严谨、准确的数学的语言表达思考过程。

④交流与反思:能够用数学语言直观地解释和交流数与形的比照,从不同角度探索规律,积累基本的数学经验,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探寻规律,并用规律计算,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评价自我的学习效果。

2.学习重点难点:理清本单元的知识脉络,把握数与形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解决实际问题,在探索中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练习题纸

4.学习活动设计:

环节一: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情景引入法:

出示情景:小兰和爸爸、妈妈一起步行到离家800m远的公园健身中心,用时20分钟。妈妈到了健身中心后直接返回家里,还是用了20分钟。小兰和爸爸一起在健身中心锻炼了10分钟。然后,小兰跑步回到家中,用了5分钟,而爸爸走回家中,用了15分钟。下面几幅图哪幅是描述妈妈离家时间和离家距离的关系?哪幅是描述爸爸的?哪幅是描述小兰的?

图1图2图3

教师活动:

(教学环节中呈现的学习情景,提出驱动性问题、学习任务类型)

1、课件出示习题1,指名说出各图的意义。

2、教师揭示课题:借助图形不但能帮我们直观了解小兰、爸爸、妈妈离家时间与离家距离的关系,还可以帮我们解决复杂的代数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整理与复习“数与形”。

学生活动:

(学生在真实问题情境中开展学习活动,与教的环节对应)

1、学生讨论后,明确图2是描述妈妈的,因为妈妈在健身中心没停留;图1是描述小兰的,因为她回家路上用了5分钟;图3是描述爸爸的。

活动意图:通过解决与图形有关的数学问题,使学生关注图形与数学的关系,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同时,为新知的学习做铺垫。

环节二:回顾整理,形成体系

◎图形中隐含着数的规律。

1.教师出示:用小棒摆成鱼的图案(如下图),摆成6条连在一起的鱼需要()根小棒,摆n条需要()根小棒。

81420

教师活动:

1、引导学生观察图案。

2、讨论分析:你发现了什么?

3、再次观察鱼的图案,你还能发现什么?教师适当提示:如果每条鱼的尾巴暂时不看,会有什么情况?

4、教师:现在你能算出6条鱼需要多少根小棒吗?你能画出图案吗?

学生活动:

学生在题纸画一画,算一算

学生明确摆一条鱼需要8根小棒,摆两条鱼需要14根小棒,摆三条鱼需要20根小棒,所以每增加1条鱼,就在前面的基础上增加6根小棒。

3、发现:第1条鱼,6×1+2;第2条鱼,6×2+2;第3条鱼,6×3+2,…

4、学生列出算式:6×6+2=38(根)

如果摆n条呢?(6n+2)根

活动意图:教学中结合具体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思考,在讨论中形成解答此类问题的一般思路,使学生的思路更深刻,更完善。

环节三:应用规律

(1)如下图,用小棒摆正六边形,摆一个用6根小棒,摆两个用11根小棒,摆四个用()根小棒,摆a个用()根小棒。

(2)如下图,每个正方形的边长都是1cm,用若干个小正方形组合成下面这些图形。

第一个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

第十个图形的周长是()cm,第n个图形的周长是()cm。

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教师指导,交流。

活动意图:及时巩固和应用探究得到的规律,在应用中进一步巩固方法,活跃思维,提高计算速度和正确率。对于找规律的题目首先应找出哪些部分发生了变化,是按照什么规律变化的,通过分析找到各部分的变化规律后直接利用规律求解。

环节四:探索实践,强化提高

1.甲、乙、丙、丁四名同学进行乒乓球比赛,每两名同学之间都要比赛一场。如果甲的成绩两胜一负,乙的成绩三战全胜,丙的成绩三战皆负,那么丁的成绩呢?

尝试画图,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2.如图,观察下列正三角形的三个顶点所标数字的规律,那么2008这个数在第______个三角形的______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