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1讲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时作业含解析鲁教版.doc
PAGE
7-
第1讲地理环境对区域进展的影响
基础练
(2020·河南六月联考)某月,小明去某岛旅游时,发觉该地的传统民居很有特色,其最大的特点是屋顶坡面陡峭,挑檐南北朝向,并向上伸展很长。挑檐下的遮阴区是正午时家庭作坊的位置。该月内当地居民的正午家庭作坊位置从南侧移到北侧。下图为当地民居景观图。据此完成1~3题。
1.该地可能位于()
2.该建筑的主要功能不包括()
A.遮阴 B.排水
C.防风 D.防潮
3.若该地位于南半球,该月当地()
A.正午太阳高度渐渐变大
B.昼长夜短
C.正午太阳高度渐渐变小
D.昼渐变长
解析:第1题,屋顶坡面陡峭说明该地降水丰富;且由图可知,该民居四周透风,说明气温比较高。综合推断可知,D项对。A、B、C三项分别对应冰岛、纽芬兰岛和新西兰,这些地区纬度较高,气温低,房屋有墙体且较厚,A、B、C项错。第2题,房屋有屋顶,可以起到遮阴的作用;屋顶坡面陡峭,可以起到快速排水的作用;房屋四周没有墙,起不到防风的作用;房屋底部离地面有肯定距离,能起到肯定的防潮作用。第3题,依据图中遮阴区的位置以及该月当地居民正午家庭作坊位置从南侧移到北侧可以推断,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该地四周且向南移动即由该地北侧移至该地南侧。该地位于南半球,太阳直射点向南半球移动,该地昼渐变长,D对。由材料可知,正午家庭作坊从南侧移到北侧,说明太阳直射点由该地北侧渐渐移到该地南侧,则该地正午太阳高度应先增大后减小,A、C错。月初太阳直射点可能位于北半球,地处南半球的该地昼短夜长,B错。
答案:1.D2.C3.D
(2020·安徽皖南八校联考)江苏省兴化市垛田镇有数以万亩的垛田(如下图),被誉为“蔬菜之乡”“千岛之乡”“油菜花海”。垛田是在河网密集的低湿地区用开挖网状深沟或小河的泥土积存而成的垛状高田,地势高于水面,排水良好,土壤肥沃疏松。但垛田间有小河间隔,不便行走,须用小船接送,同时田面较小。20世纪五六十年月,垛田一般都很高,但七十年月后期人们通过“放岸”,使垛田变矮、变大了,马上高垛挖低,挖的土将小沟填平,相邻的两三个垛子就连成一片。读图,完成4~6题。
4.下列关于垛田区自然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降水变率大,旱灾频繁
B.土地集中连片,土壤深厚肥沃
C.水系发达,水产丰富
D.河流含沙量大,泥沙淤积严峻
5.七十年月后期人们对垛田进行“放岸”,其主要目的是()
A.便利浇灌和施肥
B.人口增加,增加城市用地
C.便利泄洪和航运
D.降低高度,减轻水土流失
6.下列关于垛田经济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水热充分,季风水田农业发达
B.经济发达,农业机械化水平高
C.泽国美景,利于进展旅游业
D.伏旱干热,浇灌导致次生盐碱化严峻
解析:第4题“河网密集”,说明该地水系发达。河网密集,发生旱灾的可能性小;平原被密集的河网分割得支离裂开;“低湿地区”说明水流平缓,含沙量小。第5题,降低高度便利浇灌和施肥;“放岸”后田地增加,但还是农业用地;水面缩小不利于泄洪和航运;该地地势低平、排水良好,水土流失不严峻。第6题,垛田区主要种植蔬菜、油菜等经济价值较高的农作物,季风水田农业欠发达;垛田面积小,河网密布,不利于机械化生产;油菜花海,风景美丽,利于旅游业进展;地下水含盐量很小且排水条件好,不存在土壤盐碱化。
答案:4.C5.A6.C
(2020·宁夏银川一中测试)下图示意某区域中心城市不同年月的制造业就业人口密度的变化。读图,完成7~8题。
7.读图可分析该城市制造业的空间变化,与其变化不相符的是()
A.制造业集聚中心逐步从城市中心区向郊区集中
B.在城市周边形成多个集聚区
C.集聚中心呈现出沿高速大路向外集中的趋势
D.制造业重心有北迁的趋势
8.图中显示出的变化,说明城市制造业()
A.在区域社会经济进入高水寻常期就业比重将大幅度增加
B.空间集聚与集中会影响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
C.空间格局演化与区位通达度及政策引导关系不大
D.在区域产业进展的结构中资源密集型企业始终为主体
解析:第7题,该城市制造业向郊区转移,所以A、B、C三项正确。而制造业重心是北迁还是其他方向,无法推断。第8题,区域社会经济进入高水寻常期,城市制造业的就业比重将大幅度削减;空间集聚与集中会影响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所以B项正确。空间格局演化与区位通达度及政策引导关系重大;在区域产业进展的结构中资源密集型企业始终为主体的说法错误。
答案:7.D8.B
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火地岛是南美洲最大的岛屿,主岛略呈三角形,西、南部及群岛为安第斯山脉的延长,群峰海拔在2100m以上。夏凉冬冷,年降水量地区差异显著。由于岛上的动植物资源保存较好,岛上有不怕人的海豹和企鹅,有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