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思想与社会上册 远离陋习 追求文明教学实录 北师大版.docx
四年级思想与社会上册远离陋习追求文明教学实录北师大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远离陋习,追求文明。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结合北师大版四年级思想与社会上册教材,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复习和巩固之前学到的良好习惯和文明礼仪知识,同时将学习如何辨别和抵制不良陋习,培养文明的行为习惯。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力。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到文明行为的重要性,学会辨别和抵制不良陋习,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道德认知和社会认知能力,对基本的文明礼仪和良好习惯有一定的了解。他们可能已经学习了个人卫生、公共秩序、尊重他人等方面的知识。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四年级学生对社会现象和人际关系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们具有较强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学生的学习风格多样,有的学生喜欢通过故事和案例来理解知识,有的则更倾向于通过讨论和实践活动来加深理解。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部分学生可能对不良陋习的认知不够清晰,难以区分文明行为和不良行为。此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难以坚持良好的行为习惯,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同时,学生在讨论和表达自己观点时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引导和鼓励。
学具准备
Xxx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
-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设备、黑板或白板。
-课程平台:班级微信群、学校教育平台。
-信息化资源:相关视频资料、图片库、网络文章。
-教学手段:互动讨论、角色扮演、小组合作学习、案例分析。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教师通过展示一系列不文明行为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行为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激发学生对文明行为的关注。
-回顾旧知:教师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文明礼仪知识,如问候、礼貌用语、公共秩序等,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
2.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新知:教师详细讲解远离陋习、追求文明的相关知识点,包括陋习的定义、陋习的危害、文明行为的益处等。
-举例说明:通过具体案例,如公共场所吸烟、乱扔垃圾、随意插队等陋习,以及排队、爱护公共设施、尊重他人等文明行为,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
-互动探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生活中遇到的陋习和文明行为,引导他们思考如何改进自身行为。
3.巩固练习(约15分钟)
-学生活动:教师布置一些实践任务,如设计文明标语、绘制文明行为漫画等,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师指导:教师巡视课堂,观察学生的实践活动,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学生正确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4.案例分析(约10分钟)
-教师选取一个与生活贴近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人物行为,判断其是否文明,并讨论如何改进。
-学生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
5.总结与反思(约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文明行为的重要性。
-学生反思:学生回顾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过不良行为,思考如何改进,并制定个人文明行为计划。
6.课后作业(约5分钟)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以下任务:
1.撰写一篇关于文明行为的短文,分享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2.在家庭或学校中,观察并记录一周内遇到的陋习和文明行为,分析原因和影响。
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实践,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知识点梳理
1.陋习的定义与危害
-陋习是指不符合社会公德、损害他人利益或公共利益的个人行为。
-危害:陋习会破坏社会秩序,影响人际关系,损害个人形象,甚至可能引发法律问题。
2.文明行为的定义与重要性
-文明行为是指符合社会公德、尊重他人、维护公共利益的行为。
-重要性:文明行为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提升个人素质,促进社会进步。
3.常见陋习与文明行为的对比
-陋习:公共场所吸烟、乱扔垃圾、随意插队、大声喧哗等。
-文明行为:不吸烟、分类投放垃圾、排队等候、轻声细语等。
4.文明礼仪的基本原则
-尊重他人:礼貌用语、尊重他人意见、不打扰他人。
-自我约束:遵守社会规范、维护公共秩序、保护环境。
-社会责任:关心他人、关爱弱势群体、参与公益活动。
5.如何培养文明行为习惯
-自我反省:定期反思自己的行为,发现并改正陋习。
-学习榜样:向身边文明行为的人学习,树立良好榜样。
-家庭教育:家长以身作则,培养孩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