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3S08008-质谱分析技术原理与应用-2023版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docx
PAGE4
附件5-1
ADDINCNKISM.UserStyle《质谱分析技术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理论课程·2023版)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号
1123S08008
开课单位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课程名称
(中文)质谱分析技术原理与应用
(英文)PrincipleandApplicationofMassSpectrometryAnalysisTechnology
课程性质
必修/选修
考核类型
考查
课程学分
2
课程学时
51
课程类别
专业拓展课
先修课程
有机化学,分析化学
适用专业(类)
化学生物学
二、课程描述及目标
(一)课程简介
质谱是一种与光谱并列的谱学方法,通常意义上是指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领域中通过制备、分离、检测气相离子来鉴定化合物的一种专门技术。质谱法在一次分析中可提供丰富的结构信息,将分离技术与质谱法相结合是分离科学方法中的一项突破性进展。在众多的分析测试方法中,质谱学方法被认为是一种同时具备高特异性和高灵敏度且得到了广泛应用的普适性方法。质谱仪器一般由样品导入系统、离子源、质量分析器、检测器、数据处理系统等部分组成。质谱分析是一种重要的分离分析方法,近年来广泛的应用在环境检测、地学与材料科学、食品安全、临床检验、药物与毒物、生物医学研究领域,应用层面包罗万象。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激发学生对质谱分析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们掌握一定的科研方法和实验技能,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研作风和实验技能。
课程目标1:可以继续攻读化学生物学、分析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及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
课程目标2:具有德才兼备、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国际视野广的化学专业人才。
课程目标3:毕业5年后,学生能够胜任科研、设计部门和高等院校或在化学合成、分析、新材料的研发、应用和管理的岗位,成为新时期的复合型人才。
三、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目标
权重
1-1:系统掌握化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化学的知识体系和发展趋势。
课程目标1
0.5
2-1:具有扎实的化学各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
课程目标2
0.3
2-4: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知识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课程目标3
0.2
四、教学方式与方法
在实验室内,由实验员准备有关试剂和仪器。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教师做好实验的讲解(如实验的目的、原理、基本方法),指出实验的难点和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学生根据教师讲授实验的内容自己动手进行实验并处理数据,完成实验报告。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本课程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全面了解高端分析科学仪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的结构、工作原理,系统掌握使用仪器自带软件对仪器进行开机、关机、调谐等日常维护操作,并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建立目标化合物的定性、定量的分析方法。
(二)教学难点
难点实验是实验一“气相色谱质谱仪(GC/MS)的结构与工作原理”;实验二“ThermofisherISQ-GC/MS仪器操作”和实验六“气质联用法测定城市生活垃圾焚烧飞灰中氯苯类化合物”。
六、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
本课程属于理论课程+实验课程的混合式教学,其中理论课程为17学时,重点讲述质谱分析技术的基本原理和质谱分析技术的应用;实验课程为34学时,重点讲述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开机、关机、调谐等日常维护操作,具体内容如下:
序号
教学内容
基本要求
学时
教学
方式
对应课程目标
1
第1章绪论
质谱分析技术概述
描述学生完成本内容学习后应达到的知识和能力,可以用掌握、认知、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判断等描述预期成果达到的程度。
2
讲授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3
2
第1章离子化方法
1、电子电离;2、化学电离;3、快原子轰击;4、激光解吸电离与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5、大气压化学电离与大气压光致电离;6、电喷雾电离与纳喷雾电离。
从离子化方法,质量分析器,串联质谱分析,质谱与分离技术的结合,真空、检测与仪器控制系统,质谱数据解析,定量分析等方面阐明质谱分析技术基本原理
3
讲授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3
3
第2章质量分析器
1、扇形磁场质量分析器;2、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量分析器;3、飞行时间质量分析器;4、四级杆与四级离子肼质量分析器;5、轨道阱质量分析器;6、质量分析器的选择与应用。
从离子化方法,质量分析器,串联质谱分析,质谱与分离技术的结合,真空、检测与仪器控制系统,质谱数据解析,定量分析等方面阐明质谱分析技术基本原理
5
讲授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3
4
第3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