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_2025学年高中地理第三章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教案1中图版必修2.doc
PAGE
6-
农业的区位选择
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地位:
区位论是人文地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农业的区位选择”是农业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通过对其的探究让学生了解农业的区位选择必需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来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因此这节不仅阐述了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同时也揭示区位理论的学习和探讨方法,对学生以后学习工业、交通等区位理论,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教材的思路和特点:
本节的教材编写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注意对实际问题的分析,本节教材以两种不同的农业景观图引入,提高了学生想了解为什么会这样、进而要求获得相关学问的爱好。教材以文字的形式讲解并描述了区位概念的两层含义,便于学生科学地理解概念。以图片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清楚明白。通过P43的活动1和2,可以培育学生学会具体分析某种一农业生产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影响的。通过活动3则很自然地引入到了农业区位因素的改变学问的讲解,案例1的设置,了解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因素的改变而带来的农业变迁,使学生驾驭农业区位因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一学问点。农业地域的形成这一学问则主要是通过文字讲解并描述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农业地域的概念,知道世界上有多种农业地域类型。通过案例2,让学生学会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其生产特点,培育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力。
学生学习状况分析:
我校高一学生经过小学和初中的课改,特性比较突出,他们对感爱好的学问能有较高的热忱和探究的意愿,他们希望能有个表现自己实力的舞台,他们也具备有肯定的合作实力,但初中地理学问相当薄弱,地理空间分析和思维实力很差。
设计思想:
以教材为平台,以新理念为指导,依照新课标,活用教材,利用乡土资源,以学生为中心,老师主导,充分利用多媒体协助工具,运用情境教学法、比较法、启发式讲授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法探究和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重视学生学法的指导,以探究为中心,以培育学生的地理思维实力,创新实力和正确的价值观为目的,增加学生学习地理的爱好。
教学目标:
(一)、课标要求:
1、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2、结合所学学问,推断本地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其形成条件
(二)三维目标:
1、学问与技能
(1)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了解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及改变;驾驭分析农业区位选择的思路和方法。
(3)了解农业地域的概念和形成。
2.过程与方法
(1)视察景观图相识区域农业生产活动的差异,理解农业区位的影响因素;
(2)对图3、3的阅读和探讨了解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并相识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
(3)通过“活动”和“案例”分析探究,熟识并驾驭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方法和农业地域形成的分析思路和方法。
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爱好和动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帮助学生树立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思想。
(3)培育学生科学的地理思维和探究精神。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分析和应用,明确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改变对农业的区位选择产生影响
学会运用所学的原理方法分析具体的案例
教学难点:
正确应用农业区位理论结合事例分析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发展改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采纳情境教学法和比较法
学生观赏多媒体播放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成都平原的稻田,华北平原的麦田,内蒙古高原的牧场图片
老师提问:这些地方的农业生产相同吗?
播放成都平原的稻田和内蒙古高原的牧场图片
提问:1、两地的农业景观有什么不同?
2、为什么两地会出现完全不同的农业景观?
学生以小组形式视察探讨回答
设计意图:
1、直观地引入农业生产的区位差异,提起学生学习的爱好
2、选择我国的这两个地区的农业景观进行比较而不选择教材的两幅国外农业景观图,主要是考虑到学生的初中地理学问水平较薄弱。
3、培育学生的视察和分析,探究及合作实力
(二)、承转
老师:是哪些因素影响着各地的农业生产选择不同的类型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引出区位的概念)
(三)区位的含义
采纳启发式讲授法
老师讲解:农业的区位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以成都平原的水稻种植为例,它的区位应当有两层含义:一是水稻分布的位置—成都平原;二是成都平原种植水稻是与当地所处的地理环境亲密相关的,是环境中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老师提问:内蒙古高原的牧业的区位含义是什么?
设计意图:
区位的含义不是重点内容,通过老师的讲解和提问让学生了解区位的两层含义就可以了
(四)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采纳小组合作法探究
指导学生读图:依据教材第42页图3.3,思索以下问题:
1、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