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24_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课时练11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含解析中图版必修第一册.doc

发布:2025-03-30约4.13千字共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PAGE8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基础性训练】共7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2024·日照高一检测)读某地成土母质分布剖面示意图,完成1、2题。

1.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成土母质确定了 ()

A.岩石的风化产物洪积物

B.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

C.土壤的质地

D.腐殖质的含量

2.甲、乙、丙、丁中土壤发育程度最差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1选B,2选D。第1题,成土母质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影响成土过程的速度,性质和方向;母质影响土壤的物理性质;不同母质上形成的土壤,其养分,质地状况有所不同;母质影响土壤的矿物组成和机械组成。第2题,受地形影响,甲、乙两地地势较高,有肯定坡度,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较快,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丙地地势较平坦,洪积物在稳定的生物、气候条件下易发育成深厚的土壤;丁地为基岩,缺少成土母质,土壤发育程度最差。

(2024·温州高一检测)读风化作用强弱与气候相关示意图,回答3、4题。

3.关于岩石风化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从①到②物理风化作用渐渐加强

B.从②到③化学风化作用渐渐减弱

C.从③到④化学风化作用渐渐加强

D.从④到①物理风化作用渐渐减弱

4.①处地表的土地景观特征最可能是 ()

A.红土 B.沙土 C.黄土 D.黑土

【解析】3选B,4选B。第3题,从①到②,由干到湿,物理风化作用渐渐减弱;从②到③,由热到冷,化学风化作用渐渐减弱;从③到④,由湿到干,物理风化作用渐渐增加;从④到①,由冷到热,化学风化作用渐渐增加。第4题,①处土地景观的特征是在“干”“热”的条件下形成,最有可能是沙土。

【补偿训练】

腐殖质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组成部分。读我国某地土壤剖面图(局部),回答(1)、(2)题。

(1)该地区土壤表层黑色腐殖质层厚度小,最主要的缘由是 ()

A.植被稀疏

B.气温较高

C.降水量大

D.地下水丰富

(2)该图体现的物质循环有 ()

①水循环

②生物圈循环

③地质循环④大气热力环流

A.①②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1)选B,(2)选A。第(1)题,腐殖质是植物枯枝落叶和动物遗体在微生物分解过程中形成的,微生物的活跃程度受气温影响大,在适当的高温环境下,微生物分解作用强大,腐殖质层就薄。第(2)题,“该图”是关键词:雨水和地下水构成水循环;腐殖质的形成需生物参加;地质循环指三大类岩石和岩浆四种物质的相互转化;图中没有显示大气的热力环流。

(2024·威海高一检测)下图示意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据此完成5、6题。

5.图中显示 ()

A.土壤的形成是岩石圈等四大圈层相互作用的结果

B.固体基岩及其以上为土壤

C.土壤由矿物质、水分、空气组成

D.气候是土壤形成最活跃的要素

6.图示区域 ()

A.地表径流量与植被覆盖率呈正相关

B.土壤厚度缓坡比陡坡薄

C.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成土母质

D.土壤的肥力主要来自固体基岩

【解析】5选A,6选C。第5题,土壤的形成是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等四大圈层相互作用的结果;据图可知,风化基岩及其以上为土壤;土壤由有机质、矿物质、水分、空气组成;生物是土壤形成最活跃的要素。第6题,植被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植被覆盖率越高,涵养水源实力越强,地表径流量越小,可见,地表径流量与植被覆盖率呈负相关;缓坡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慢,简单发育成深厚的土壤,而陡坡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较快,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所以缓坡的土壤厚度比陡坡厚;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矿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土壤的肥力主要来自生物作用。

(2024·绍兴高一检测)浙江某中学地理老师带领高一学生在山坡视察某森林土壤剖面,发觉土壤略微发红,并完成了该土壤剖面的分层划分(下图所示)。据此完成7、8题。

7.视察土壤剖面后,同学们发表了下列不同观点,其中正确的是 ()

A.甲同学:有机层厚度大质地粗

B.乙同学:腐殖质层颜色偏暗黑

C.丙同学:淋溶层富含枯枝落叶

D.丁同学:淀积层色泽呈灰黑色

8.当地森林土壤颜色偏红,说明该地气候 ()

A.暖和多雨 B.燥热干燥

C.温柔潮湿 D.寒冷干燥

【解析】7选B,8选A。第7题,腐殖质层是土壤腐殖质积累而形成的暗色土层,呈灰黑或黑色;森林植被下,有机质主要以地表枯枝落叶的形式进入土壤,明显集中在土壤表层,有机层厚度不大;淋溶层是由于淋溶作用使得物质迁移和损失的土层,不会含有枯枝落叶;淀积层是土壤物质沉淀、积累的土层,因不含腐殖质,颜色不会呈灰黑色。第8题,土壤发红是因为土壤中矿物质的淋溶作用剧烈,氧化铁等含量较高,暖和多雨的气候下,土壤淋溶作用强。

水稻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