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19《北方的民族汇聚》说课稿 北师大版.docx
(2024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上册19《北方的民族汇聚》说课稿北师大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2024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上册19《北方的民族汇聚》说课稿北师大版
设计意图
本课《北方的民族汇聚》旨在让学生了解北方民族汇聚的历史背景、主要民族及其活动,认识民族融合的重要性。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提高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国家意识。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文化理解和实践能力。通过学习北方民族汇聚的历史,学生能够发展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包容,增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的认识,提升运用历史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以及通过历史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明确北方民族汇聚的历史背景,包括各民族的活动区域、相互关系等。
-认识主要民族如鲜卑、契丹、女真等在北方地区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理解民族融合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
2.教学难点:
-难点一:北方民族融合的复杂过程及其历史影响。学生需要理解不同民族之间是如何在相互交往中逐渐融合的,以及这种融合对国家统一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例如,通过案例教学,分析鲜卑族与汉族的融合过程,探讨其对北魏政权的影响。
-难点二:如何运用历史资料分析历史现象。学生需要学会从历史文献中提取信息,进行逻辑推理和分析。
-例如,通过分析《北史》中关于民族融合的记载,引导学生学会从史料中寻找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
-难点三:民族融合与国家统一的关系。学生需要理解民族融合对国家统一的作用,以及这一过程中的矛盾和冲突。
-例如,通过讨论不同民族政权之间的互动,让学生思考民族融合与国家统一之间的辩证关系。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人手一册《北方的民族汇聚》相关教材章节。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如北魏、契丹、女真等民族的历史遗迹图片,以及相关的历史地图、图表和视频资料。
3.实验器材:无需特殊实验器材。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准备白板或黑板用于展示教学内容,确保多媒体设备正常运行。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通过展示北方民族的历史图片,如长城、匈奴、鲜卑等,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些图片背后的故事吗?”引发学生对北方民族历史的兴趣。
-回顾旧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如秦汉时期的国家统一,为学习本节课打下基础。
2.新课呈现(约30分钟)
-讲解新知:
-北方民族分布:介绍北方地区的主要民族,如鲜卑、契丹、女真等,以及它们的活动区域。
-民族融合过程:详细讲解北方民族汇聚的历史过程,包括各民族之间的交往、融合和冲突。
-民族融合的意义:分析民族融合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如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增强了国家凝聚力等。
-举例说明:
-以鲜卑族为例,讲解鲜卑族与汉族的融合过程,分析其对北魏政权的影响。
-以契丹族为例,介绍契丹族建立辽朝的历史,探讨民族融合对国家统一的作用。
-互动探究:
-引导学生讨论不同民族政权之间的互动,思考民族融合与国家统一之间的辩证关系。
-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分析历史资料,如《北史》中的相关记载,提取信息,支持自己的观点。
3.巩固练习(约20分钟)
-学生活动: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本节课所学内容,如民族融合的历史过程、民族融合的意义等。
-制作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制作思维导图,整理本节课所学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教师指导:
-针对学生在讨论和制作思维导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
4.课堂总结(约5分钟)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北方民族汇聚的历史背景、主要民族及其活动、民族融合的意义。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学习,拓宽知识面。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课后阅读《北史》中关于民族融合的章节,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撰写一篇关于民族融合对国家统一作用的短文,字数不限。
-准备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预习相关教材章节。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北方民族的历史遗迹:介绍北方地区的主要历史遗迹,如大同的云冈石窟、洛阳的龙门石窟等,这些遗迹反映了北方民族的艺术风格和文化融合。
-历史文献:《北史》、《魏书》等史书中关于北方民族的记载,这些文献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民族融合的历史背景。
-历史地图:收集并展示不同历史时期的北方民族分布图,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民族迁徙和融合的过程。
-历史影视作品:推荐与北方民族历史相关的影视作品,如《北魏传奇》、《贞观长歌》等,通过影视作品感受历史人物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