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全一轮微专题33-土壤盐碱化及治理(原卷版).doc
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全一轮复习微专题突破
33土壤盐碱化及治理
【重点梳理】
1.盐碱地形成条件
“高”是指地下水位高,较高的地下水位使地下水中的盐分随水位的上升,在土壤中聚集;
“大”是指土壤中的水分蒸发量大,促进地下水中的盐分向上运动和累积;
“有”是指有盐分积聚,致使土壤含盐量增加,最终达到一定浓度,形成盐碱地。
(1)自然条件
①气候条件(气温与降水)——降水少、蒸发强,易导致盐碱化
在我国东北、西北、华北的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量小、蒸发量大,盐分在土壤表层积聚;
在东北、华北的半湿润地区,在降水量小、蒸发量大的季节,盐分在土壤表层积聚。
②地下水——地下水位的高低、含盐量大小
地下水位高,含盐量大,易形成土壤盐碱化;反之,不易土壤盐碱化
③地形条件——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地下水位高,易导致盐碱化
地形高低直接影响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运动,进而影响盐分的移动和积聚。地势高的地区,水往低处流,水中的盐分随地下水及地表水从高处流向低处,在低洼地带积聚。盐碱地主要分布在内陆盆地、山间洼地和平坦排水不畅的平原区。
④河流和海水的影响
河流及渠道两旁的土地,因河水侧渗而使地下水位升高,易形成盐碱地;沿海地区,因受海水影响,地下水位高且含盐量大,易形成滨海盐碱地;沿海地区,台风引发的风暴潮致使海水入侵淹没陆地,水分蒸发后,导致盐分在地表集聚,形成盐碱地。
人为因素
①不合理灌溉:大水漫灌,或低洼地区只灌不排,致使地下水位上升而积盐,这个过程叫次生盐渍化。(为防止次生盐渍化,水利设施要排灌配套,严禁大水漫灌,灌水后要及时耕锄)
②过渡抽取地下水;沿海地区过渡抽取地下水,引起海水入侵地下水,使地下水盐度升高。
2.盐碱化影响
①土壤板结,肥力下降,土壤生产力下降;
②不利于作物吸收养分,阻碍作物生长——土壤板结致使作物根部缺氧,导致根系活力下降;坚硬的土壤也阻碍根系生长;
③引起植物的生理干旱——土壤中盐分提高土壤溶液的渗透压,导致水分从根细胞外渗,伤害植物组织,使植物萎蔫甚至死亡。
3.盐碱地治理和改良
(1)引淡淋盐——引淡水灌溉,使土壤盐分溶解,通过下渗把表土层中的盐碱排到深层土壤中或侧渗入排水沟加以排除,使表层土壤脱盐。
(2)井排井灌(排水排盐)——通过竖井抽取咸水,补充淡水。实现咸水淡化、土壤脱盐。
(3)农田覆盖,抑制蒸发返盐——选择适当覆盖物(光解地膜、作物秸秆等)覆盖地表,抑制蒸发返盐。
(4)适时耙地,抑制蒸发返盐——耙地可疏松土壤,截断土壤毛细管水向地表输送盐分,抑制蒸发返盐。
(5)科学灌溉(禁止大水漫灌),有灌有排;采用喷灌、滴灌——合理灌溉,防止地下水位上升。
(6)深耕深翻(深耕翻土)——盐分在土壤中的分布是表层多,下层少,经过耕翻,可把表层土壤中盐分翻扣到下层,把下层含盐较少的土壤翻到表面,使表层土壤脱盐;而且,翻耕能疏松土壤,截断土壤毛细管水向地表输送盐分,抑制蒸发返盐。春、秋是返盐较重的季节,表层土壤盐分高,深层土壤盐分低;秋季耕翻也有利于杀死病虫卵,清除杂草,深埋根茬,加强有机质分解和迟效养分的释放)
(7)种植吸收盐分的植物——植物将土壤中盐分吸收到植物体中,使土壤脱盐;削弱光照,抑制蒸发返盐。
(8)鱼塘--台田模式,降低地下水位——低洼地区挖泥成塘、堆泥成田,通过提高台田高度降低地下水位,可抑制蒸发返盐;又利于雨季时台田雨水下渗淋盐,使土壤脱盐。
(9)增施有机肥——盐碱地一般有低温、土瘦、结构差的特点。有机肥经微生物分解、转化形成腐殖质,腐殖质可促进土壤形成团粒结构,使孔度增加,提高土壤疏松度,增强透水性,利于盐分淋洗和抑制返盐;
【典题精炼】
(2022·陕西·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高三阶段练习)某科研团队从植物中提取了一种纤维黏合剂,把这种黏合剂放入沙里,可实现“沙变土”,该土壤具有存储水分、养分和空气的属性,同时能滋生微生物。目前该项技术已在我国部分地区进行实验,初步结果显示,该土壤栽种农作物可得到高产优质的农产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沙变土”实验已经成功,最合适大规模推广种植作物的区域是(?????)
A.江苏省沿海地区 B.塔克拉玛干沙漠
C.河流沿岸的沙漠 D.草原周边的沙地
2.“沙变土”与沙土相比,可以种植作物,两者相比“沙变土”实现了水循环的(?????)
A.降水增加 B.径流减少 C.蒸发减少 D.下渗减少
3.该项目实验实现农作物高产,主要是该技术改变了沙土的(?????)
A.土壤结构 B.土壤母质 C.土壤有机质 D.土壤养分
(2022·江西赣州·二模)读西北某绿洲区农田弃耕后植被演替模式表,完成下面小题。
弃耕年份
优势植被种群及其变化特征
种群来源
1-2年
马齿苋、灰绿黎等一年生杂草,生命周期短
农田内部
3-6年
盐爪爪、猪毛菜等,多盐生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