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聚酶链式反应扩增DNA片段》(第1课时)名师教案.doc
PAGE6/NUMPAGES6
选修1专题5课题2
《多聚酶链式反应扩增DNA片段》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师生互动、观看视频,能够概述PCR的原理和反应过程;
(2)通过阅读文本、资料分析,能够比较细胞内DNA复制和PCR扩增过程的异同。
学科素养
(1)基础知识(PCR的原理和反应过程;细胞内DNA复制和PCR扩增过程);
(2)基本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分析PCR技术与细胞内DNA复制区别);
(3)基本思想(通过对PCR的原理和反应过程以及细胞内DNA复制和PCR扩增过程,锻炼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基本活动经验(通过讨论PCR技术的应用,认同此科学技术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
二、教学重点
①PCR的原理;②比较细胞内DNA复制和PCR扩增过程。
三、教学难点
PCR的原理。
四、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课
程导入
展示课题背景,导入新课,并且解读学习目标。
课题背景
在刑事侦破案件中常需要对样品DNA进行分析,PCR技术能快速扩增DNA片段,在几个小时内复制出上百万份的DNA拷贝,有效地解决了因为样品中DNA含量太低而难以对样品进行分析研究的问题。现在PCR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遗传病的诊断、刑侦破案、古生物学、基因克隆和基因测序。
学习目标
1、理解PCR的原理和反应过程;
2、比较细胞内DNA复制和PCR扩增过程。
阅读、倾听。
情景导入,并且解读本节课目标。
环
节二:讲授新课与探究问题
一、基础知识回顾
1、DNA组成结构
提问学生:DNA组成元素、基本单位及结构。
核苷酸分子的结构与方向性:(分子结构模式图)
2、DNA双链方向与复制关系(结合多媒体投影图)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图5-6DNA复制方向的示意图,讲解DNA的3′端和5′端,DNA聚合酶的特性以及DNA复制方向。
小结:
(1)DNA的羟基“-OH”末端称为3’端,而磷酸基团的末端称为5’端。
(2)DNA聚合酶只能从3′端延伸DNA链,故DNA复制需要引物。
(3)DNA合成总是从子链的5′端向3′端伸。
[合作探究1]
DNA分子能准确复制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进行展示:DNA双螺旋结构提供模板;碱基互补配对;DNA聚合酶的复查功能。
二、多聚酶链式反应(PCR)
1、原理
联系DNA复制相关知识,讲解PCR原理,并且与细胞内DNA复制比较。
(1)DNA的热变性原理
通过控制温度来控制双链的解聚与结合。
①变性:80-100℃的温度范围内,DNA双螺旋结构解体,双链分开。
②复性:温度缓慢降低后,两条彼此分离的DNA链重新结合成双链。
(2)耐高温的TaqDNA聚合酶
(3)缓冲液为PCR反应提供的物质
DNA模板,分别与两条模板链相结合的两种引物,四种脱氧核苷酸,耐热的DNA聚合酶,同时通过控制温度使DNA复制在体外反复进行。
[合作探究2]
PCR技术需要什么条件下才能进行?
学生进行合作讨论后进行展示:从模板、原料、酶、引物以及环境要求进行回答。
2、PCR的反应过程
(优教提示:打开素材简单生命科学:PCR聚合酶链式反应)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图5-9PCR过程图解,理解PCR过程,加以点拨,共同归纳总结。(结合多媒体投影图)
PCR一般要经历三十多次循环,每次循环分为变性、复性和延伸三步。
(1)变性
温度上升到90℃以上时,双链DNA解旋为单链。
(2)复性
温度下降到50℃左右,两种引物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与两条单链DNA结合。
(3)延伸
温度上升到72℃左右,溶液中的四种脱氧核苷酸(A、T、C、G)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新的DNA链。
【引导点拨】
(1)72℃左右时,TaqDNA聚合酶有最大活性,可使DNA新链由5′端向3′端延伸。
(2)DNA聚合酶只能特异性地复制处于两个引物之间的DNA序列,使该段固定长度的序列呈“指数式”扩增。
[合作探究3]
列表比较PCR技术与体内DNA复制的区别。
学生进行思考后进行展示答案,教师进行点评并引导规范回答。
回忆、回答。
观察、思考、回答。
倾听、思考、回答。
思考、探究谈论回答。
思考、探究回答。
回顾必修1中学习相关的知识。
理解PCR的原理和反应过程。
加强必修知识与选修知识之间的联系。
环节三:课堂小结
共同回顾本节要点:(教师多媒体进行展示)一、PCR原理
二、PCR反应过程及条件
1、过程:变性—复性—延伸
2、条件:模板、酶、引物、原料及反应环境
三、细胞内DNA复制与PCR技术比较
呼应、回答。
突出本节重点。
环节四:当堂测试
学生完成导学案中当堂测试部分习题并进行展示。
(优教提示:打开优教习题课堂训练-《多聚酶链式反应扩增DNA片段》(第1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