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梳理.doc
四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梳理
第一单元天气与气候
第一课一天的气温
一、填空:
空气的温度简称气温,用来测量气温的温度计叫气温计。
温度的常用单位是摄氏度,写作℃。常用气温计由刻度、液柱、玻璃泡组成。
气象人员一般用安装在百叶箱中的温度表测量气温。百叶箱一般安装在草坪上,箱门向北开,以免阳光直射入箱内。大百叶箱中一般安装带有传感器的温度计和湿度计,可以自动、连续地记录温度和湿度数据。
读气温计的示数时,要平视液柱中的液面,在气温计的液柱不再变化时读数。
测量气温时,我发现阳光照射处比背阴处气温要高。
二、说一说一天中气温变化有什么特点?
答:一天中,气温最高时在14时,从早上到中午14时,气温在逐渐升高,从中午14时到夜晚,气温在逐渐下降。
三、天气预报中的气温是指什么地方测得的空气温度?
答:是指在室外空气流通,不受阳光直射的空旷处、距离地面约1.5米测得的空气温度。
第二课风向和风力
一、填空:
风吹来的方向叫风向。比如,从东面吹来的风叫东风,吹向东面的风叫西风,看见国旗飘向东方,这时是西风。我们可以用8个方位来描述风向,一般上面指的是北风,下面指的是南风,左面是西风,右面是东风。
风力是指风的强度。一般把风力的大小分为13级,最小是0级,最大是12级。我们可以根据风级歌来估测风力。
观测风向时,我们可以用到风向标、风旗。测量风速时可以用风速仪进行测量,不同的风速对应不同的风力等级。
气象部门常用风向风速仪观测风向和风速,其中,风向标静止后,箭头所指示的方向就是风向,根据风杯的转速可以计算出风速。风速一般以米/秒(m/s)为单位。
二、说一说如何制作一个风向标或风旗?(用自己的话能说出来)
答:风向标:准备剪刀、卡纸、硬吸管、铅笔、大头针。首先在硬吸管两端纵向切开约1厘米缝隙,然后用剪刀在卡纸上剪出风向标的箭头、箭尾,分别插入吸管两端缝隙,并固定。最后用大头针穿过吸管平衡点,插在铅笔的橡皮笔头,使其能自由转动。
风旗:准备一个长竹杆和长绸布条,把长绸布条绑在竹杆顶头上。
第三课观测云和雨
一、填空:
常见的天气现象有晴、阴、雨、雪、风、雷电。
云量是指云遮蔽天空的情况。根据云量的多少,可以把天气分为晴、少云、多云、阴。
一定时间内,降落在平地上的雨水深度,称为降雨量,通常用雨量器测定,以毫米为单位。
漏斗式雨量器是气象观测站测量降雨量的基本仪器,它由盛水器、漏斗、储水筒、储水瓶组成,还配有量杯。
根据单位时间内降雨量的多少,气象部门把降雨划分成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等不同等级。
雨、雪、冰雹、霜等都属于降水。
二、说一说如何制作一个简易雨量器?(用自己的话能说出来)
答:准备一个外壁圆柱形且光滑没有凹凸的塑料瓶、剪刀、刻度表、胶水、石子、水。首先用剪刀从塑料瓶身剪出用作漏斗和储水器的上下两部分,然后在下面储水器里放入石子和水,使储水器平稳。接着在外壁上贴上刻度表,“零”的刻度与水面相平。最后把漏斗固定在储水器上方。
第四课气候和气象灾害
一、填空:
气候是指经过多年观察得到的一定地区的平均气象情况。
天气总在发生着变化,气候却具有一定的规律。
我国东北的哈尔滨,这里四季分明,冬季漫长寒冷,夏季短暂凉爽。南方的昆明,这里四季如春,冬天也很温暖,海鸥都会飞来过冬。
在湖北省大部分地区,春季气候春暖花开,夏季烈日炎炎,秋季秋风萧瑟,冬季寒风瑟瑟。
在自然界中的气象灾害有台风、霜冻、暴雨、干旱等。
第二单元养蚕
第五课蚕出生了
2000多年前,西汉的张骞开辟了通往西域的交通要道。
我们可以借助放大镜、米尺从颜色、形状、大小、薄厚等方面来观察蚕卵。
测量一粒蚕卵的方法:先测量排成一行的几粒蚕卵的长度,再除以粒数,就得出一粒蚕卵的长度。
蚕卵的形状:扁扁的、椭圆状。蚕卵的大小:一粒蚕卵长约1毫米。蚕卵的颜色:刚产下的卵呈淡黄色,即将孵化的卵呈紫黑色。
孵化蚕卵方法:干净、无异味。防雨淋、防日晒。温度控制在25°C左右,湿度适宜。孵化时间约10天。前8天自然光照,开窗换气。
观察蚁蚕:身体颜色是褐色或黑褐色的,极细小,长约2-3毫米,且多细毛,样子有点像蚂蚁,叫蚁蚕。
第六课怎样养蚕
养蚕一般都是把蚕放在养蚕盒里养,把养蚕盒放到25℃左右,通风、透气的环境。
蚕虫能吃的食物很多,除桑叶外还有柘叶、榆叶、无花果叶、蒿柳叶、蒲公英叶、莴苣叶、生菜叶、雅叶、婆罗门参叶等。
幼虫蚕的口器是咀嚼式的,而成虫蚕的口器是虹吸式的。
养蚕注意事项:
(1)保证桑叶新鲜、干净。
(2)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喂养方法。蚁蚕采用黄中带绿的嫩桑叶;幼蚕选用较嫩桑叶;大蚕采用较老桑叶。
(3)注意蚕室的环境卫生。
第七课蚕的生长变化
蚕的身体呈椭圆形,由头、胸、腹三部分组成,体外无翅,多足。
蚕的胸部由3节构成,腹部由10节组成。第八个腹节背面有一个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