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走近我们的老师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优质教学教学设计+教学设计(部编版).docx
第5课走近我们的老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优质教学教学设计+教学设计(部编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第5课《走近我们的老师》第二课时,主要内容包括:了解老师的职业特点,感受老师的辛勤付出,学会尊敬老师,表达对老师的感谢之情。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与课本中“认识老师”这一章节相联系,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进一步了解老师的职业特点,培养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与之前学到的有关人际交往、礼貌待人等知识相辅相成。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人际交往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到老师职业的重要性和辛勤付出,增强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提升自我表达和沟通能力,同时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形成尊重他人、感恩社会的良好品质。
三、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社会认知能力,对家庭和学校环境中的角色关系有一定的了解。他们可能已经接触过关于老师的基本知识,如老师的职业特点、工作内容等。然而,对于老师工作的辛苦和付出的深度认识可能还不够。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三年级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对与自身生活紧密相关的主题,如老师,有较高的学习兴趣。他们的学习能力主要体现在对故事、图片等直观材料的理解和记忆上。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可能更倾向于通过互动和实践活动来学习,而另一部分学生可能更习惯于通过阅读和听讲来吸收知识。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由于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他们可能难以理解老师工作的复杂性和辛苦程度。此外,表达对老师的感激和尊敬可能对一些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因为他们可能不善于用言语表达情感。此外,课堂讨论和分享环节可能需要学生克服害羞和缺乏自信的心理障碍。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生动的语言描述老师的日常工作,帮助学生理解老师的辛勤付出。
2.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老师的尊敬之情,促进情感交流。
3.情景模拟法:设计模拟课堂,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体验师生互动,培养尊重和感激的态度。
教学手段:
1.多媒体展示: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直观展示老师的职业形象和工作场景。
2.互动软件:使用教学软件进行互动问答,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3.手工制作:引导学生制作感恩卡片或手工艺品,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情感表达。
五、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教师以《感恩的心》这首歌作为导入,让学生边听边思考:歌曲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回顾旧知: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上学期的课程内容,提问:“我们学过哪些关于老师的内容?”
-引入新课:教师结合歌曲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谁也像老师一样默默奉献?”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新课呈现(约15分钟)
-讲解新知:教师详细讲解老师的职业特点,如:传授知识、教育学生、关爱学生等。
-举例说明:教师通过讲述真实故事或案例,让学生了解老师的工作辛苦和付出。
-互动探究:教师提问:“如果你是老师,你会如何对待学生?”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3.情景模拟(约10分钟)
-教师设置一个模拟课堂场景,让学生扮演老师和学生,体验师生互动。
-学生在模拟过程中,尝试用礼貌的语言与同学交流,培养尊重和感激的态度。
4.巩固练习(约15分钟)
-学生活动:教师发放感恩卡片,让学生写下对老师的感谢话语。
-教师指导: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完善卡片内容,确保学生表达出真挚的情感。
5.课堂总结(约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尊敬老师的重要性。
-学生分享:让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收获。
6.课后作业(约5分钟)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为老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效果。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六、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老师的职业故事:收集一些著名老师或普通教师的感人故事,如张丽莉老师勇救学生的事迹,以及身边教师默默奉献的例子。
-教师节庆祝活动:介绍教师节的由来和庆祝方式,如学生为老师制作贺卡、举办文艺表演等。
-教师工作日常:展示教师日常工作的照片或视频,让学生了解老师的工作环境和内容。
-教育名言:收集一些关于教育、教师的名言警句,如陶行知的名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2.拓展建议:
-家校互动:鼓励学生和家长一起收集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