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4-2035年).pptx
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4-2035年)这份规划是国家首批批复的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将指导广州未来十年发展。广州作为全国唯一市级国土空间规划试点城市,肩负着探索超大城市空间治理现代化的重任。作者:
规划背景1国家级试点广州是国家首批批复的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城市,肩负着探索超大城市空间治理的重要使命。2唯一试点城市作为全国唯一市级国土空间规划试点城市,广州将引领城市空间规划的创新实践。3示范意义此规划将为其他特大城市国土空间规划提供宝贵经验和可复制模式。
规划定位可持续发展蓝图此规划是面向2035年广州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勾勒城市未来发展轮廓。国土空间总纲作为全市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的政策总纲,指导各项空间行为。协调发展指南规划统筹各类空间资源,保障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
规划目标愿景1美丽宜居花城打造生态优美、环境宜人、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市。2活力全球城市建设充满创新活力、国际影响力的全球城市。3中心型世界城市打造具有经典魅力和时代活力的中心型世界城市。
城市性质广东省省会作为广东省行政中心,承担省级行政职能。1重要中心城市是我国南方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2历史文化名城拥有2200多年历史,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3
城市性质(续)海洋特色现代化城市充分发挥滨海优势,彰显海洋特色的现代化城市。国际综合交通枢纽是衔接国内国际的重要交通节点和物流中心。科技教育文化中心汇聚高端教育资源,是区域科技创新和文化引领地。
核心功能定位1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承载地2国际商贸中心链接全球的贸易和金融枢纽3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高端制造和产业创新中心4全国综合性门户开放中国的重要窗口
规划期限近期:2021-2025年与国家十四五规划同步,实现短期目标。远期:2026-2035年是规划的主要实施阶段,形成城市新格局。远景展望:2036-2050年描绘城市长远发展愿景,为未来留下空间。
规划范围7434陆地面积(平方公里)涵盖广州市全部行政辖区陆域774海域面积(平方公里)包括广州市管辖的所有海域11行政区覆盖全市所有区级行政单位
人口规模控制规划控制2035年广州市常住人口规模在2200万人以内,实现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协调。
空间发展战略向南发展加强与珠江口城市群南岸的联系,促进湾区南部融合。向东融湾加强与深圳、东莞等东部城市的协同发展,融入湾区东部。多中心发展构建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城市空间结构,避免单中心拥堵。
空间结构:一带一轴、三核四极一带珠江高质量发展带,城市发展的黄金水道。1一轴活力创新轴,串联主要创新区域。2三核中心城区、东部中心、南沙新区三大核心区域。3四极四大增长极,分散功能,平衡发展。4
一带:珠江高质量发展带城市中轴珠江是穿越广州的城市中轴线,展示老城市新活力。历史文脉承载千年商都历史文脉,展现岭南文化精髓。区域纽带链接珠江口东西两岸发展的重要纽带,促进区域融合。
一轴:活力创新轴1国际创新枢纽汇聚国际创新资源,打造全球创新节点。2战略脊梁是广州联动湾区东西两岸的战略脊梁。3科技创新高地集聚高校科研院所,形成创新密集带。4新质生产力承载地汇聚新兴产业,孵化未来经济增长点。
三核之一:中心城区1历史文化核心保护历史街区,展现两千多年的城市文脉。2总部金融集聚区集聚总部企业和金融机构,形成高端商务区。3创新创意中心发展创意产业和文化旅游,提升城市活力。4国际形象窗口展现国际形象的核心区域,彰显城市特色。
三核之二:东部中心现代产业集聚地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核心集聚地,发展高端制造和新兴产业。交通枢纽依托白云机场和高铁网络,打造综合交通枢纽。开放门户建设开放高效绿色的门户之城,连接国内外。宜居新城塑造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新城区,平衡工作与生活。
三核之三:南沙新区粤港澳合作平台建设粤港澳重大合作平台,促进三地融合发展。国际航运枢纽打造国际航运中心和物流枢纽,连接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设创新生态系统。国际化新城建设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国际化战略平台。
四极概览国家知识中心城以广州大学城为核心,打造国家级知识创新中心。北部增长极发挥花都、白云北部地区优势,形成城市北部发展极。狮子洋增长极依托黄埔、增城东部地区,构建面向东部湾区的新增长点。从化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生态宜居的绿色发展示范区,平衡城乡发展。
区域协同发展广州将深化与港澳协同发展,加强与深圳双城联动,推进广佛全域同城化。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城市,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
生态空间保护生态片区生态节点生态廊道其他生态空间构建九片六核多廊生态格局,包括9大生态片区、6大生态节点和总长约5000公里的生态廊道,确保城市可持续发展。
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68.03耕地保有量(万亩)确保耕地总量不减少59.81永久基本农田(万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