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热容教学设计.docx
第十三章第3节比热容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2.会查比热容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重难点
重点:1、比热容的概念、单位、物理意义;
2、用水的比热容较大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难点:比热容概念的建立。
3教学过程:
活动1情境导入
利用多媒体展示:炎热夏季的一天傍晚,甲、乙两人在湖边游玩,为了纳凉问题两人发生激烈争执,甲主张划船到湖中去,乙则认为在岸上散步更凉爽,你认为谁的意见对?学生思考,猜想,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到底哪种观点对呢?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开始本节课的学习,并揭示课题。
活动2不同物质(水和食用油)的吸热能力
1.提出问题:
(1)烧开一壶水与烧开半壶水,吸收的热量一样多吗?(如何判断水吸收热量的多少?)
(2)将一壶水烧开与烧至60℃,吸收的热量一样多吗?
(3)不同的物质(比如水和油),温度升高时,它们吸收的热量相同吗?如何比较?
(提示:如何控制变量)
2.学生猜想:(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及所观察的现象说说自己的猜想及依据)
3.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思考:
(1)为了比较相同质量的水和油升高相同温度时,它们吸收热量的多少,需要测量
哪些物理量?
(2)实验需要的测量工具有哪些?
(3)热量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物理量,你通过测量比较哪个物理量来判断物质所吸收
热量的多少?
(4)该实验用到哪些实验研究方法?
(5)为了减小实验收集数据的误差,需要注意哪些实验事项?
设计实验步骤并设计实验记录表格。
指导学生完成实验。
若某小组实验结果如下表(水和花生油的质量均为40g):
加热时间/min
0
0.5
1.0
1.5
2.0
水的温度/℃
23
28
35
43
54
花生油的温度/℃
23
32
40
51
68
1.水和花生油的初温是多少?
2.分别加热0.5min、1.0min、1.5min、2.0min时,水和花生油的末温各是多少?哪种物质升温快?
3.如果让水的温度也升高到68℃,应该怎么办?
4.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
不同物质,在质量相等、升高的温度相同时,吸收的热量一般不同。
活动3比热容
阅读课本第12页“小资料”:一些物质的比热容:
1.水的比热容是多少?表示什么意思?
2.比较水和冰的比热容,水结成冰后,比热容________。
3.比较表中各种物质的比热容,仔细比较煤油和冰的比热容,怎样理解“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一般不同”这句话?
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1.表中哪种物质的比热容最大,哪种物质的比热容最小?说明了什么?
2.水的比热容大约是沙石的多少倍?你能用它解释海滩和海水的温度变化吗?
阅读课本第13页“想想议议”。
(1)定义: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乘积之比,叫作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用符号C表示。
(2)单位:J/(kg·℃)
(3)水比热容是J/(kg·℃)。
其物理意义:表示1千克的水温度升高1·℃所吸收热量是J。
拓展延伸:
(1)比热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是由物质本身决定的,与物体的质量大小、温度高低、升高或降低温度的多少、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等因素无关,可用来鉴别物质。
(2)当物质的状态发生改变时,比热容改变。
(3)比较两种物质吸收热多少时考虑物质的比热容、质量和温度升高的度数这三个因素,吸收多少与物体的温度无关,与物体升高的度数有关。
(4)比热容是表示物质吸、放热本领大小的物理量,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的物质吸收(或放出)相同的热量,物体的温度不同,比热容小的温度变化大;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升高(或降低)相同的温度,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不同,比热容大的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多,正是由于这一特性,自然界中有许多现象都是由比热容的大小引起的。
4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所学内容
5巩固练习
1.质量和温度都相同的一块铝和一杯水(c铝<c水),它们吸收相等的热量之后,把铝块投入水中,则()
A.热量由水传给铝块
B.水和铝块之间没有热传递
C.热量由铝块传给水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2.如图是“探究不同物质吸热升温现象”的实验装置。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装有质量和初温都相同的甲、乙两种液体,用相同的装置加热。实验记录的数据如下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时间t/
min
0
1
2
3
4
5
甲的温度/℃
20
22
24
26
28
30
乙的温度/℃
20
25
30
35
40
45
A.乙的吸热能力比甲的吸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