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部优】《沁园春·雪》公开课教案.docx
PAGE1/NUMPAGES5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诵读诗词,感受其音乐美,做到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感情朗读课文;
2.研读诗词,体会其意境美,感受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
3.品读诗词,领悟其语言美,明确写景与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对朗读很熟悉,已具备了基本的朗读知识和技能,对节奏韵律有所掌握,但思维和审美能力需加强。教师利用他们已有知识兴趣,引导进入特定情境,培养其审美能力。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词,理解写景、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难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讨论法
五、教学辅助:教学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及导入
(课前:播放歌唱家刘秉义的歌曲《沁园春·雪》,配以北国雪景及毛泽东各个时期相片和诗词书法。)
同学们,有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他高瞻远瞩、运筹帷幄,带领中国人民赶跑了侵略者,解放了新中国;有一位诗人,他一生只写了70多首诗词,但是他的诗作即使苏轼、辛弃疾在世,也甘拜下风;有一位书法家,他的书法采千古之遗韵,熔百家于一炉,俏俊飘逸,大气磅礴。大家知道这位集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诗人、书法家于一身的人是谁吗?对,就是伟大领袖毛泽东。1945年11月4日,毛泽东的一首词在公开发表之后,反响强烈,蒋介石大吃一惊,他组织反动文人填词想要超越这首词,但均告失败,大家知道,毛泽东的这首词是什么吗?
(出示课题:沁园春·雪毛泽东)
1.读一读:
沁园春莽莽素裹妖娆稍逊分外成吉思汗数风流人物
2.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国家主席,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
他的诗词创作,艺术性很高,充满革命豪情,享誉海内外,一个外国朋友曾说:“一个诗人赢得了一个新中国。”
3.写作背景:
《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当时,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全党的领导地位。毛泽东同志率领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同志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饱含激情地写下了这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
二、诵读感悟
1.学生齐读全词,教师指导。
诵读要求:
(1)读得正确流畅;
(2)读出音韵美:读准节奏、读出领起词的延长音、读好韵脚的顿音;
(3)读出豪迈情。
2.教师范读全词,学生聆听范读,客观评价优点及不足。
3.生自由诵读诗词。
三、再读感知
这首词分上下两阕,各写什么内容?它们又分哪几层?
上阕赞北方雪景:总写北方雪景——具体描绘北方雪景——想象雪过天晴之景
下阕是评论古代帝王,抒发壮志豪情:承上启下——评论古代帝王——抒发壮志豪情
四、细读品味
(一)品壮美雪景
我们通过诵读领略了毛泽东《沁园春·雪》的豪迈风貌,我们还要走到词的文字里面,找一个领字品一品,找一种手法品一品,找一幅画面品一品,进一步品味感受这首词的独特魅力。
问题预设:
1.赏析“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雪白、山高,连绵起伏。不见雪字,但却写得雪景,这就叫做“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山”“原”都是静物,写它们“舞”和“驰”,化静为动,形象地展现了群山起伏,丘陵绵延的壮观景致,极富动感,使大自然显得灵动活跃。一个“舞”字,一个“驰”字把群山高原写得富有生机。这叫“着一字而境界全出”。
(二)品千古帝王
“江山如此多娇”,这“多娇”的江山又上演过了一幕一幕的惊心动魄的历史壮剧,又“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哪些英雄?
扫六合,并诸侯的秦始皇。征匈奴,使张骞出使西域的汉武帝来。江山一统,成巍巍大唐气象的唐太宗。再统华夏的宋太祖。策马弯弓、驰骋草原,建立横跨欧亚大陆的帝国的成吉思汗。
他们来了,穿透厚厚的冰雪从古老的黄土地里破土而出。但毛泽东只用了一个字,予以了点评,哪个字?
问题预设:
1.“惜”字的丰富含义:
a、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英雄人物,同时也就肯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民族。
b、委婉批评了他们的不足,短于“文治”。
c、表现了后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
(三)品风流人物
问题预设:
1.找出下阕的过渡句。
2.“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含义:
今朝的风流人物,是新时代在文治和武功两方面都有更杰出的才能更伟大的抱负的人。应该是人民群众,也应该是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还应该是诗人的自况。这是诗人的自信和自励。
3.表现全词主旨的诗句是什么,请同学们谈谈理由。
五、纵情吟唱:
毛泽东把典雅高古的旧体诗词和中国革命的历史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