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教学设计.docx

发布:2023-11-13约1.72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阐明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还是氧的制造者。 2.说明光合作用的实质。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演示实验提高观察能力和推理能力。 2.通过技能训练提高分析数据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阐明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还是氧的制造者,体会科学探究的思维和严谨性。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原料,并释放氧气。 【教学难点】 光合作用的实质。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采用谈话导入的方式,教师提出问题:“生物的呼吸和燃料的燃烧都会消耗大气中的氧气,排出二氧化碳,但是,我们并没有感到缺氧,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回答,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了氧气。接着带学生思考,二氧化碳是否真的是光合作用所必需的,以及如何用实验来验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二)新课教学 1、分析海尔蒙特的“柳树”实验。 思考:是什么物质使柳树增重了呢? 生:水。 师:有没有忽略其他因素呢?(回顾“植物通过叶片上的气孔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这一知识点。) (过渡)空气中有合成有机物的原料吗? 分析普利斯特利的经典实验。 小组合作探究,分析实验,讨论解决问题: 实验现象是什么?(左侧的图中,玻璃罩内没有绿植,蜡烛熄灭、小白鼠死掉。右侧的图中,玻璃罩中有绿植,蜡烛长时间燃烧、小白鼠长时间存活。) 左侧的图中,蜡烛熄灭和小白鼠死掉的原因是?(缺氧) 右侧的图中,点燃的蜡烛或小白鼠与绿色植物分别从对方那里得到了什么?(蜡烛或小白鼠得到了氧气,绿色植物得到了二氧化碳。) 总结:①绿色植物在光照下吸收了二氧化碳, 产生了氧气。 ②除水以外,二氧化碳也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多媒体展示演示实验一: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 组织学生观察这两个装置,并要求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1)两个装置有什么不同?(乙装置中含有氢氧化钠溶液。) (2)甲装置中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什么?(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 (3)这个对照实验的变量是什么?(二氧化碳) 组织学生继续观看演示实验,实验结束后,提问学生: (1)从两个装置中分别取出叶片,用酒精脱色。然后往两片叶子上滴加碘液,发现甲装置中叶片变蓝,说明有什么产生?(有机物) (2)该实验是如何证明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必须原料? (实验过程中,装置甲叶片变蓝,说明植物进行了光合作用,产生了有机物,但是装置乙叶片没有变蓝,说明没有进行光合作用,所以就证明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必须条件。) (过渡)如果仅仅吸收了二氧化碳并不能使小白鼠活下去,小白鼠活下去还需要什么?学生回答:氧气。接下来呈现第二个演示实验:探究光合作用能不能产生氧气? 多媒体展示演示实验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观察实验现象,学生讨论交流之后回答如下问题: (1)本实验的实验现象是什么?(产生气泡) (2)怎样证明产生的气体是氧气?(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3)本实验的结论是什么?(金鱼藻在光下产生了氧气) 总结:光合作用的产物除了有机物外,还有氧气。 5、总结归纳: 师生共同总结出光合作用的本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二氧化碳 + 二氧化碳 + 水 有机物 + 氧气 光能 叶绿体 6、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观察图片,小组合作比较一下三种种植方法,看看其生长状况有何不同,并分析原因(从利用光合作用角度分析)。 总结:在农业生产上,要保证农作物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的各种条件,尤其是光。种植农作物时,既不能过稀,也不能过密,应该合理密植。 (三)课后作业 1、每组1-4号学生尝试探究如何验证光合作用所需要的其他条件,并完成练习册上相关习题。 2、每组5-8号学生完成练习册上相关习题。 五、板书设计: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