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指挥角色变位置(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闽教版信息技术六年级上册.docx
第3课指挥角色变位置(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闽教版信息技术六年级上册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材分析
第3课指挥角色变位置(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闽教版信息技术六年级上册。本节课以“角色在舞台上的变化”为主题,引导学生学习如何使用软件中的角色和场景,通过改变角色的位置来制作有趣的故事或动画。教学内容与课本紧密相连,旨在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的操作能力和创造力。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培养信息意识,学会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提升计算思维,理解角色位置变化对动画效果的影响;增强实践创新,通过设计和制作角色移动动画,提高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学会在团队中分工合作,共同完成项目。
学情分析
三、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对计算机操作有一定的熟悉度。在知识方面,学生对基本的计算机操作和软件使用有一定了解,但具体到角色动画制作,可能存在操作不熟练、创意不足等问题。在能力方面,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较强,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在素质方面,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较好,但在时间管理和任务分配上可能存在困难。行为习惯上,部分学生可能存在注意力不集中、操作不规范等问题。这些因素将对课程学习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针对性的指导。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计算机教室,装有动画制作软件的计算机若干台。
2.课程平台:闽教版信息技术六年级上册教学平台,用于辅助教学资源展示和作业提交。
3.信息化资源:动画制作软件使用教程、相关动画作品案例库。
4.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实物教具(如动画制作工具包)。
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XXX:教师通过展示一段简单的动画片段,引导学生思考动画制作中角色位置变化的重要性。然后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在动画制作中,如何通过改变角色的位置来创造不同的视觉效果吗?”以此引发学生的思考,并导入新课“指挥角色变位置”。
2.新课讲授(用时15分钟)
1)角色与场景的基本认识
-教师演示动画制作软件中的角色和场景,解释它们在动画制作中的作用。
-学生观察并描述角色和场景的特点,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2)角色位置变化的基本操作
-教师演示如何通过软件操作改变角色的位置,强调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学生跟随教师操作,尝试独立改变角色位置,教师巡视指导。
3)角色位置变化对动画效果的影响
-教师展示不同位置变化的动画效果,分析其对剧情发展和观众感受的影响。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认为角色位置变化的关键点。
3.实践活动(用时20分钟)
1)分组制作简单的角色移动动画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简单的动画场景,利用角色和场景制作一个角色移动的动画。
-教师提供必要的帮助,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完成任务。
2)角色移动动画的创意设计
-学生根据所制作的动画,设计角色的移动轨迹,使动画更具趣味性和创意。
-教师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展示自己的创意设计。
3)展示与评价
-学生分组展示自己的动画作品,其他同学和教师进行评价。
-教师点评作品中的优点和不足,提供改进建议。
4.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角色移动的合理性
-学生讨论在动画中,角色的移动是否符合剧情发展,是否能够让观众接受。
-举例回答:如动画中的角色从舞台一侧移动到另一侧,是否因为剧情需要,或者是为了展示某种情感变化。
2)角色移动的节奏
-学生讨论角色移动的快慢是否适宜,是否与动画的整体节奏相符。
-举例回答:如动画节奏较快,角色移动速度也应适当加快,以保持整体的连贯性。
3)角色移动的视觉效果
-学生讨论角色移动对画面效果的影响,是否能够创造出吸引人的视觉冲击。
-举例回答:如通过角色突然转向或跳跃,可以增加动画的紧张感和趣味性。
5.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XXX: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角色位置变化在动画制作中的重要性。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难点,如角色位置变化的操作步骤、对动画效果的影响以及创意设计的方法。最后,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和练习,提高自己的动画制作能力。
知识点梳理
1.角色与场景的基本概念
-角色定义:在动画中扮演特定角色或执行特定任务的图像或模型。
-场景定义:动画制作中的背景环境,包括空间、时间、氛围等元素。
2.角色在舞台上的位置变化
-角色位置的定义:角色在场景中的具体位置,包括横向、纵向和角度。
-位置变化的作用:影响动画的视觉效果、剧情发展和观众感受。
3.角色位置变化的操作方法
-软件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