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合物及生物大分子》第二课时教案 (1).doc
PAGE3/NUMPAGES3
第三节有机化合物及生物大分子
第二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包括蛋白质的空间结构、生物活性及核酸的分类、分布和功能等。在学习了细胞成分中无机物及有机物中的糖类和脂质及蛋白质化学结构之后,通过对蛋白质空间结构和核酸的进一步学习,使学生对于细胞的分子组成的认识能更加系统,也更完整。为后续相关知识(如细胞的代谢、遗传和变异等)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经过高二年级前一阶段有关生物知识的学习,学生对细胞的组成,如细胞中的无机物、有机物特别是蛋白质的化学结构有了基本的认识,本节课所学的这部分内容是在前一课时学习的基础上对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及生物活性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同时初步了解细胞内核酸的分类和作用。本课时的知识与本章的其它知识一样都是在分子水平上认识细胞的组成成分,因而看不见也摸不着,学生会缺乏相应的感性认识,单凭教师的讲解学生不容易接受和理解。在教学时可合理利用辅助教学多媒体平台,展示生物体内各种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如胰岛素、血红蛋白等,通过直接的感观接触,增进学生对抽象的课本知识的理解。
三、学习目标
1.通过观看蛋白质相关动画,结合教材内容,能够说明蛋白质空间结构与生物活性间的联系。
2.通过阅读教材及教师讲解,能够描述蛋白质的热变性及产生原因。
3.通过观看动画及视频,结合教材,能够说明核酸的种类和分布及功能。
四、教学重点
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与生物活性、核酸的种类和分布及功能。
五、教学难点
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和主要功能。
六、教学策略
对于蛋白质的空间结构,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抽象思维能力,因为教学中无法直接直观地显示出一种分子的真实结构,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会有摸不着头脑的感觉,因此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剪贴图及教材中的示意图,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讨论、等掌握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从而进一步揭示蛋白功能的多样性。
七、教学过程
教师:【复习提问】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什么?氨基酸之间是怎样形成肽键的?一条肽链中氨基酸的数目、肽键的个数及脱下的水分子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回忆并个别回答。
教师总结:【讲述】①氨基酸以不同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形成不同的肽链。②若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数为n,肽链条数为m,则该蛋白质分子中肽键的数目和脱下的水分子数目均为n-m。③一个蛋白质分子可以含有一条或几条钛链,肽键之间通过一定的化学键连接在一起。但肽链并不呈直线,也不在同一个平面上,而是形成非常复杂的空间结构。
【讲述】每一种蛋白质分子都有其独特的空间结构。
【课件演示】
两种蛋白质的空间结构
【讲述】除此以外蛋白质的空间结构还有纤维状的如组成毛发和指甲的蛋白质等。
【讨论】蛋白质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种多样的空间结构?
由于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的差别;肽链数的差别;盘曲肽链间化学键的差别。
【总结】正是蛋白质独特的三维结构才使其具有特有的生物学活性,表现出蛋白质种种独特的功能。也就是说蛋白质多种多样的空间结构决定了蛋白质分子的多样性,从而也表现出多种多样的功能。正如恩格思曾经说过的“生命是蛋白的存在方式”,即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由此可见蛋白质对于生命的重要性。
【提问】在上节课中我们已经知道蛋白质有哪功能?举例说明。
学生活动:生物体和细胞的“建筑”材料如肌肉中的蛋白质;推动的化学反应如食物中的消化酶;与疾病作斗争如血清中参与清除病原体的抗体;帮助物质出入细胞如细胞膜上的载体;调节血糖平衡胰岛素也是蛋白质。
【启发】生物体内的蛋白质分子的空间结构一成不变吗?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P13第三自然段。(指导学法,重要的词句划下来,并寻求简捷的记忆方法)
【讲述】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并不稳定,而一旦空间结构改变,便会影响其生物活性。其中较高的温度(超过40~50℃)以及物理、化学因素都可能改变蛋白质的生物活性。如鸡蛋煮熟后其中的成分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就发生了变化,失去了原有的生物活性。另外过酸或过碱的环境也会改变蛋白质的生物活性。
【讲述】
1.核酸是细胞内控制生命活动的大分子,由C、H、O、N、P五种元素组成。
2.核酸共分为两种——核糖核酸(简称RNA)和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
3.在生物体的每个细胞内都既有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
4.细胞内的DNA中贮藏的遗传信息控制着细胞的所有活动,并决定细胞和整个生物的遗传特性;RNA在合成蛋白质时是必需的。
【总结】以上我们学习了组成生物体细胞的几种成分及其相关的一些重要功能,但并不是它们的全部功能,例如水还有调控生命活动的功能,生物体内水的含量的多少以及水的存在状态的改变都影响着细胞的新陈代谢。虽然各种化学成分有着许多的生理功能,但是任何一种化合物都不能够单独地完成某一种生命活动,而是按照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