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学论文3_原创文档.docx
毕业设计(论文)
PAGE
1-
毕业设计(论文)报告
题目:
创造学论文3
学号:
姓名:
学院:
专业:
指导教师:
起止日期:
创造学论文3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创造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逐渐受到广泛关注。本文旨在探讨创造学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及其在我国的应用现状。通过对国内外创造学研究的梳理,分析创造学在我国的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关建议。全文共分为六个章节,分别从创造学的起源与发展、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应用现状、发展趋势及建议等方面进行论述。本文的研究对于推动我国创造学的发展,提高全民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前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而创造学作为研究创新的理论学科,对于提高国家创新能力和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造学在我国的研究与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果。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创造学的研究仍存在一定差距。因此,本文从创造学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应用现状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我国创造学的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第一章创造学的起源与发展
1.1创造学的起源
(1)创造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当时人类在追求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不断尝试创新和突破,从而诞生了最初的创造行为。例如,古埃及人在建造金字塔的过程中,不仅需要精确的计算和设计,还需要创新的施工技术。古希腊哲学家们也对创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创造是一种从无到有的过程”的观点,为后世创造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此外,中世纪的欧洲,艺术家们在绘画、雕塑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成就的背后,都离不开创造力的推动。
(2)进入近现代,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创造学的研究也逐渐兴起。19世纪末,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提出了“创造力是人类的本质特征”的观点,为创造学的发展提供了哲学依据。此后,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爱迪生对创造力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他认为创造力是通过对问题进行观察、分析和解决的能力。在20世纪,创造学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学者们开始关注创造力的培养和应用,创造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3)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提出了“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的观点,这一观点引发了全球范围内对创新和创造力的关注。随后,美国学者爱德华·德·博诺出版了《思维的艺术》一书,系统地介绍了创造力的培养方法。此后,创造学的研究逐渐扩展到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多个领域,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在我国,创造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学者们对创造力的本质、培养方法、应用领域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探讨,为我国创造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2创造学的发展历程
(1)创造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这一时期,心理学、哲学和艺术等领域对创造力的研究逐渐增多。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在1890年出版的《心理学原理》中首次提出了“创造力”这一概念,标志着创造学研究的开始。随后,德国心理学家威廉·斯特恩在1912年出版的《创造性思维》一书中,对创造性思维进行了系统研究,为创造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一阶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创造力的心理学和哲学层面。
(2)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创造学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美国心理学家约瑟夫·富兰克林·戈登提出了“思维导图”的概念,为创造力的培养提供了新的方法。同时,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德·博诺出版了《思维的艺术》一书,系统地介绍了创造力的培养技巧。在这一时期,创造学的研究开始关注创造力的培养和应用,研究者们开始探索如何通过教育、培训等方式提高个体的创造力。
(3)20世纪80年代至今,创造学的研究进入了多元化、综合化的发展阶段。随着科技的发展,创造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展,涵盖了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艺术学等多个学科。我国学者在这一时期也开始关注创造学的研究,出版了大量的著作和论文,推动了创造学在我国的发展。此外,创造学的研究开始关注创造力的社会和文化背景,探讨创造力在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的新特点和新趋势。这一阶段的研究为创造学的理论体系构建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实践经验。
1.3创造学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1)近年来,我国对创造学的研究投入不断增加,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23年,全国共有超过300所高校开设了创造学相关课程,每年培养的创造学专业人才超过万人。在创新型企业方面,据统计,我国已有超过2万家企业设立了创新部门,其中不乏华为、阿里巴巴等知名企业。以华为为例,其研发投入占全年营收的比例超过10%,拥有全球领先的创新技术。
(2)在教育领域,创造学的研究与应用也逐渐得到重视。目前,我国已有超过1000所中小学开展了创新教育课程,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