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昼夜对动物的影响(一)》教学设计.docx

发布:2024-08-03约3.89千字共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1

PAGE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单元3.昼夜对动物的影响教学设计及反思

单元

《地球的运动》

课题

3.昼夜对动物的影响

课时

1

核心概念

7.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学习内容及要求

7.1生物能适应其生存环境

5~6年级①举例说出动物在气候、食物、空气和水源等环境变化时的行为。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社会责任)

科学观念

区分昼行性动物和夜行性动物,了解夜行性动物的特殊本领;知道动植物人体都有自己的生物钟,形成规律作息有益健康的意识。

科学思维

知道动植物人体都有自己的生物钟,形成规律作息有益健康的意识。

探究实践

能设计一些调查活动探究昼夜对身边的动物影响,并能根据调查作出相应分析和判断。

态度责任

搜集资料设法找到人为改变昼夜长短是否会对生物生理习性带来变化的答案。

教学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区分昼行性动物和夜行性动物,了解夜行性动物的特殊本领。

教学难点

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

根据调查到的实际资料进行阐述,理解动物与昼夜之间有紧密联系。

教学准备

教师:有关昼夜对动植物产生影响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学生:实验原理记录纸。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

上课仪式

同学们好!

……

好,我们开始上课了。大家坐好。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一起探索昼夜对动物的影响。

一、导入

1.出示蝙蝠和蜜蜂的图片,提问:蜜蜂和蝙蝠会相遇吗?为什么?

2.小结并揭示课题:蜜蜂在白天活动,蝙蝠在夜间活动,它们是不会相遇的。就像我们上节课学习的植物一样,它们有的在白天开花,有的在晚上开花,昼夜对植物有影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昼夜对动物的影响。(揭示课题)

3.提问:看书上31页的图,你认识它们吗?这些动物哪些在白昼活动?哪些在夜间活动?

4.板书适时呈现,明确昼行性动物和夜行性动物的概念。

昼夜对动物的影响

昼行性动物

例如蜜蜂、狗、蝴蝶、公鸡

夜行性动物

例如:蝙蝠、蛾子、刺猬、猫头鹰

5.在我们的周围,还生活着各种各样的小动物,还有哪些是在白天活动?哪些是在夜间活动?

6.小组内交流,并推选小组中心发言人。

[意图解析:五年级学生对于蜜蜂和蝙蝠两种动物是熟悉的,蜜蜂在生活中比较常见,蝙蝠在科普读物或视频中也经常出现。教学导入时将两者的图片同时展示在投影屏幕上,引领学生思考两者是否会相遇的问题,学生很快就能聚焦到双方活动时间不同的关键点上来,自然而然引出了本节课的主题。在这里安排两次不同范围内的交流,就是营造民主的科学交流的氛围,尽量让每个学生尝试、体验科学交流活动的精神享受与乐趣。]

二、探索

探究夜行性动物的活动

1.提问:科学家会通过什么途径了解小动物在夜间都干些什么?(调查)

2.提问:该怎样调查,要注意些什么呢?

师生共同讨论确定方法。(可以举例启发学生思考,如选择合适的地点架上摄像机,记录有哪些小动物来过;撒点石灰,观察留下了哪些小动物的脚印等。)

[意图解析:尊重证据是科学课上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将其有机寓于教学之中,长期以往学生会自觉地参与到证据的搜集、整合、运用中去,科学课正是通过这样点滴积累达成科学素养的培养宗旨。通过充分的交流,学生们相互提醒、相互启发,最终想出操作性强的办法和步骤。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教学权威,而是学生的亲密伙伴,不断地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不断地启发学生对他人的发言进行思考,让他们像科学家一样勇于探索,积极交流,这正是本课教学中最可贵的闪光之处。同时教师要预想学生可能用到哪些方法,及时做好准备,并对需要外出调查的小组进行安全教育及礼貌教育,尤其注意提醒学生不要伤害小动物。由于实地调查需要的时间较长,可以在课外拓展研究,并将学生的调查结果机动地、灵活地穿插展示。]

3.选择一种夜行性动物,查资料了解它有哪些适应夜间活动的特殊本领,并为它们制作卡片。结合学生活动手册11页,例如:

猫头鹰:它的视觉敏锐,能够察觉极微弱的光亮;它的听觉灵敏,能够准确分辨生源的方位;它飞行时几乎没有声音,不容易被发觉。

4.小小信息发布会,班级展示交流。

5.教师适时展示相关视频进行补充拓展。(PPT超链接)

[意图解析:抓住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如猫头鹰、蝙蝠、萤火虫等,了解这些动物的特殊本领,揭开动物适应夜晚生活与它们的眼睛、耳朵等器官发达有密切关系。学知识只是科学学习的载体,获得知识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让学生通过书本、网络搜集处理相关信息,然后相互交流,旨在锻炼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这也是一个“小科学家”应有的素质。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