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龙虾、鳌虾、克氏原螫虾无公害养殖技术讲座课件.ppt
*************************************生态养殖模式:稻虾共作田块设计稻田四周开挖宽1.5-2米、深0.8-1米的环沟,占稻田面积的15-20%。田埂加高加宽,高出水面50厘米以上,安装防逃设施。设置进排水口,进水口装有过滤网,排水口有三级过滤系统。水稻品种选择选择株型较大、分蘖力强、抗倒伏、根系发达的中晚熟品种,如南粳46、湘晚籼13等。秧苗移栽时行距加宽至30-35厘米,株距20-25厘米,便于小龙虾活动和觅食。种植密度比常规稻田减少15-20%。轮作技术一般采用寸水养虾、没口栽稻、深水护虾、浅水促稻、排水收稻、蓄水养虾的轮作模式。水稻生长期保持10-15厘米水位,收割后提高至30-40厘米。每年10月稻收后放养亲虾,次年5-6月收获商品虾。稻虾共作是一种典型的生态循环养殖模式,利用水稻-小龙虾间的生态互补关系,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小龙虾以水稻田间的杂草、病虫害、有机碎屑为食,同时粪便成为水稻的有机肥料;水稻为小龙虾提供遮阴和栖息环境,形成良性生态循环。池塘生态养殖小龙虾(主养品种)放养密度8000-10000尾/亩鲫鱼、鳊鱼(混养品种)放养密度100-200尾/亩水草(生态基础)轮叶黑藻、金鱼藻等,覆盖率40-60%微生物群落(分解者)光合细菌、硝化细菌、EM菌等池塘生态养殖是通过构建多层次生态系统,模拟自然水体生态环境,减少外部投入,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的养殖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水草不仅为小龙虾提供栖息场所,还能净化水质;混养的鱼类主要以浮游生物为食,与小龙虾形成食物链互补;微生物群落则分解有机废弃物,维持水体生态平衡。生物絮团培养是池塘生态养殖的重要技术,通过向水体中添加碳源(如糖蜜、淀粉等)和有益菌,刺激异养细菌繁殖,形成絮状体,既可作为小龙虾的天然饵料,又能吸附水中的有机废弃物和有害物质,改善水质环境。生物絮团培养一般在水温15℃以上时进行,每7-10天添加一次碳源和有益菌。设施化养殖工厂化养殖系统设计采用封闭式或半封闭式养殖车间,配备水处理、增氧、温控等设备。养殖单元可采用水泥池、玻璃钢池或土工膜池,单个池体面积50-100平方米,水深0.8-1.2米。池底铺设10-15厘米砂石层,作为生物滤床,并设置适量避难所。每个养殖单元配备独立的进排水系统和增氧设备,便于单独管理。水循环利用技术采用生物滤池+紫外线消毒+活性炭过滤的水处理工艺,实现水质净化和循环利用。生物滤池采用生物滤料,培养硝化细菌,将有害的氨氮转化为硝酸盐。水循环系统日交换率为300-500%,可节水90%以上。定期监测水质参数,如氨氮、亚硝酸盐、硝酸盐等,确保水质稳定。智能化管理系统配备传感器网络,实时监测水温、溶氧、pH值等参数,数据通过物联网传输至控制中心,实现远程监控和预警。自动投喂系统根据生长阶段和环境条件,智能调整投喂量和频率。环境控制系统可根据季节调节室温和光照,创造最适宜的生长环境。设施化养殖具有环境可控、生产稳定、效益高等优点,适合在城市近郊和水资源紧缺地区发展。但初期投资较大,运行成本高,适合有一定资金实力和技术能力的养殖企业。设施化养殖可有效延长养殖季节,实现周年生产,避免市场季节性波动,提高经济效益。收获与市场:收获时机价格(元/斤)规格要求(克/只)小龙虾的收获时机应综合考虑规格要求、季节性市场需求和价格走势。一般来说,早春(3-4月)市场供应量少,价格较高,但此时小龙虾规格较小;盛夏(7-8月)价格虽低,但小龙虾规格大,产量高;秋季(9-10月)价格回升,是第二个销售高峰期。规格是决定小龙虾价格的关键因素,市场上常见的规格分为4-6钱(20-30克/只)、6-8钱(30-40克/只)、8钱以上(40克/只)三个等级,规格越大,价格越高。养殖户应根据市场行情和自身养殖情况,选择最佳收获时机,以获取最大经济效益。收获方法网捕技巧使用专用的小龙虾捕捞网,网目大小为1-1.5厘米,既能留住商品规格的小龙虾,又能让小规格个体逃脱,实现规格选择性捕捞。网捕最好在傍晚或清晨进行,此时小龙虾活动较多。投放诱饵(如鱼头、鸡肝等)在网中,静置1-2小时后收网,可提高捕获效率。定期轮捕采用养捕结合的模式,每3-5天捕捞一次,每次捕捞强度控制在总量的30-40%,既能保证持续供应市场,又不会影响池塘生态平衡。轮捕时应注意记录每次捕捞的数量、规格和健康状况,以评估养殖效果和调整管理策略。全池收获在养殖季节结束时进行,先降低水位至30-40厘米,然后用抽水泵将池水抽干,收集池底小龙虾。全池收获应在气温适宜的晴天进行,避免高温天气导致小龙虾死亡。收获完毕后立即进行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