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全程机械化种植中不同密度对产量的影响试验研究.docx
马铃薯全程机械化种植中不同密度对产量的影响试验研究
摘要:近年来,威宁县逐步转变种植模式,大力推进马铃薯机械化种植,有效降低劳动力成本,达到“节本增效”的目的。有研究表明,合理的栽培密度是马铃薯高产的主要因素之一[1],本文以马铃薯威芋7号为研究对象,研究马铃薯全程机械化种植不同密度对产量的影响,探索适宜马铃薯威芋7号的高产种植密度。通过试验研究,固定厢面宽120cm、小行距25cm的情况下,株距30cm、3700株/667m2的种植密度产量表现较好,建议在马铃薯全程机械化生产进程中推广使用该种植密度。
关键词:马铃薯;威芋7号;全程机械化
威宁县位于贵州省西北部,总面积6296.3km2,平均海拔2200m,是全省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县,年平均日照数1812h,年平均气温11.6℃,年降雨量926mm,气候冷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气候特点非常有利于马铃薯的生长发育及优质高产,马铃薯种植历史悠久,常年种植马铃薯面积150万亩左右。近年来,威宁县大力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以马铃薯威芋7号等品种为主推品种,为探索马铃薯威芋7号在威宁地区的高产种植密度,加快推进马铃薯机械化种植步伐,进行不同密度对威芋7号产量影响的试验研究,为马铃薯机械化种植高产高效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概括
试验地选在威宁县祥源生态种植专业合作社基地,该合作社常年种植马铃薯2000余亩,采用全程机械化种植,各类农机拥有量25台(套),机械化生产技术水平高。试验地平均海拔2350m,年平均气温10.5℃,年降水量850mm,土壤肥力中等,前作玉米,土地冬闲,在威宁马铃薯生产区具有代表性。
1.2试验材料
供试马铃薯品种:威芋7号,一级良种;
供试肥料:高硫酸钾型复合肥、绿聚能高钾型水溶性复合肥(叶面肥)、极喷液体缓释复合肥(高钾型);
供试农药:600g/L吡虫啉悬浮种衣剂、安融乐(生物助剂)、碧护(0.136%赤·吲哚·乙酸)、银法利(687.5g/L氟菌·霜霉威)、70%丙森锌(安泰生)、丁子香酚(25%烯酰吗啉+0.3%丁子香酚)。
1.3试验设计
试验采取随机排列,设5个处理,3次重复,马铃薯播种机固定120cm开厢,采取大垄双行种植模式,小行距25cm,各小区面积120m2(长20m,宽6m),重复间留走道2m,处理间留走道50cm,四周留走道50cm。
处理①:株距20cm,密度5550株/667m2;处理②:株距25cm,密度4450株/667m2;处理③:株距30cm,密度3700株/667m2;处理④:株距35cm,密度3170株/667m2;处理⑤:株距40cm,密度2780株/667m2。小区设计见表1。
1.4田间管理及栽培技术措施
1.4.1选地和整地
选择地势平坦、前茬作物为非马铃薯或者茄科物的地域,减少其他因素的影响,同时可以有效降低病虫害发生。对试验地块进行深耕细作、精细整地,翻耕深度为40cm左右。
1.4.2种薯选择和处理
选用表面无损伤、色泽鲜艳、无带病虫、无畸形、无冻害的威芋7号脱毒种薯,播种前进行催芽和药剂拌种。
催芽:在播种前15d左右,将种薯均匀铺放在阴凉、通风室内,室温15~20℃,散光下摊放自然催芽。
药剂拌种:每200kg种薯用600g/L吡虫啉悬浮种衣剂30mL兑水1~1.5L喷洒种薯并拌匀,摊放在阴凉、通风处晾干后播种。
种薯选择用50~60g、大小均匀、每个种薯确保2个及以上芽眼小整薯播种,保障出苗整齐,幼苗健壮,同时,选用整薯播种,不仅能省去人工切块环节,还能避免切块过程中切刀未消毒或消毒不彻底所造成的病菌感染[2]。
1.4.3播种
采用马铃薯播种施肥覆膜一体机进行播种,可一次完成开沟、播种、施肥、起垄、覆土、镇压、覆膜等多项作业,具有排种均匀、镇压严密、出苗均匀等优点[3],通过覆膜栽培,可有效防控草害、预防马铃薯的青头现象、保持土壤温度和湿度,确保出芽率更高,避免或降低缺苗现象,且出芽质量更优良,早期长势旺盛。采取大垄双行播种方式,固定大垄宽120cm、小行距25cm,调节株距20cm、25cm、30cm、35cm、40cm,进行五个不同密度(5550株/667m2、4450株/667m2、3700株/667m2、3170株/667m2、2780株/667m2)试验研究。
1.4.4田间管理
1.4.4.1施肥
播种时用播种施肥一体机同步播种、施肥,在马铃薯生长期间,注重钾肥的补充。一次性施足底肥,选择使用高硫酸钾型复合肥50kg/667m2,第一次追肥在幼苗长至10cm左右时进行,667m2用绿聚能高钾型水溶性复合肥(叶面肥)90g兑水45L喷雾,第二次追肥在马铃薯薯块膨大期(花后)进行,667m2用极喷缓释复合肥(高钾型)400g兑水45L喷雾。
1.4.4.2中耕培土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