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成人高考语文写作素材积累题库:经典散文阅读解析试题.docx
2025年成人高考语文写作素材积累题库:经典散文阅读解析试题
考试时间:______分钟总分:______分姓名: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要求: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河畔的柳树
那一年,我十岁,跟着父亲在黄河边的一个小镇上住了一段时间。镇子不大,依河而建,镇子西边是连绵的群山,东边是宽阔的河滩。镇子的北面是黄河,河堤上长满了粗壮的柳树。
镇子北边的河堤上,有一片柳树林,那是镇上唯一的一片柳树林。柳树林并不大,只有几十棵柳树。柳树不高,但很粗壮,枝条柔软,垂下来,随风摇曳,像少女的长发。柳树叶子绿绿的,像翡翠一样。春天,柳树发芽了,嫩绿的叶子像一张张小手,在向人们招手。夏天,柳树长成了,叶子更加茂盛,像一把把绿色的大伞,为人们遮挡阳光。秋天,柳树叶子黄了,像一片片金黄的落叶,飘落在地上。冬天,柳树叶子落尽了,只剩下光秃秃的枝条,像一把把绿色的剑,刺破寒冷的空气。
那时,我常常跟父亲去河堤上散步。我们走在河堤上,看着河对岸的群山,听着黄河的涛声,心情格外舒畅。我们还会在柳树林里找一些嫩绿的柳条,编成柳笛,吹出悦耳的笛声。有时候,我们还会在柳树林里捉迷藏,捉到的人要被罚站在柳树下,直到下一轮捉迷藏开始。
那时候,我对柳树充满了好奇。我问父亲:“柳树为什么这么柔韧?”父亲说:“柳树的生命力很强,它能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来。”我又问:“柳树为什么叶子这么绿?”父亲说:“柳树的叶子能吸收阳光,制造养分,所以叶子才会这么绿。”
那一年,我十岁,在黄河边的一个小镇上住了半年。那半年里,我学会了吹柳笛,学会了捉迷藏,也学会了欣赏柳树。那片柳树林,给了我无尽的欢乐。
现在,我已经长大,离开了那个小镇,离开了那片柳树林。但是,每当我看到柳树,我就会想起那个小镇,想起那片柳树林,想起那个十岁的我。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时间为线索,记叙了作者在小镇上度过的半年时光。
B.文章通过对柳树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C.文章中父亲的话揭示了柳树的生命力和特点。
D.文章结尾点明了主旨,表达了作者对那片柳树林的怀念之情。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语言优美,富有诗意,如“柳树叶子绿绿的,像翡翠一样”。
B.文章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如“柳树叶子像一张张小手,在向人们招手”。
C.文章通过描写柳树的生长过程,表现了生命的顽强和美好。
D.文章以柳树为线索,串联起了作者在小镇上的生活片段。
二、古诗文阅读
要求: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下列各题。
题临安邸
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通过对杭州西湖的描写,表达了对临安统治者的讽刺。
B.“山外青山楼外楼”运用了夸张的手法,突出了西湖的美丽。
C.“西湖歌舞几时休”运用了反问的手法,表达了对统治者沉溺于享乐的愤怒。
D.“直把杭州作汴州”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揭示了统治者忘记了国恨家仇。
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描写,表达了对美景的赞美。
B.“暖风熏得游人醉”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形象地描绘了西湖的美丽。
C.“直把杭州作汴州”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揭示了统治者忘记了国恨家仇。
D.这首词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描写,表达了对统治者沉溺于享乐的讽刺。
四、文言文阅读
要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论语》节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问于孔子。孔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
5.下列对文中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
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只思考不学习就会感到危险。
C.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帮助别人做事而不忠诚吗?与朋友交往而不诚信吗?传授的知识没有学习吗?
D.如得其情,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