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五 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教学实录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x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五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教学实录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五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教学实录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本节课围绕《孟子·告子下》中“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名言展开,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孟子对于“义”的阐释,分析孟子如何通过对比手法表达其思想,并结合实际探讨在当代社会中如何践行“义”。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对先秦诸子散文的理解和鉴赏水平。
2.培养学生思辨能力,通过分析孟子观点,引导学生思考“义”与个人价值的关系。
3.增强文化意识,使学生认识到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取向。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在进入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高中语文必修课程中的文言文阅读,对文言文的语法、词汇和表达方式有一定的了解。此外,他们对儒家思想有一定的认识,对孟子的其他观点也有所接触,但可能缺乏对“义”这一概念在孟子思想中的核心地位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体现的深入理解。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学生对先秦诸子散文的兴趣普遍较高,尤其是对孟子这样具有深刻思想的人物。他们的学习能力较强,能够通过阅读和分析文本来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可能更倾向于独立思考,而另一部分学生则可能更依赖老师的引导和同伴的讨论。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学生在阅读《孟子·告子下》时可能会遇到对某些词汇和句式的理解困难,尤其是在理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一句时,可能会对“义”的概念感到模糊。此外,将孟子的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探讨“义”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可能会让学生感到抽象和难以把握。因此,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文本,并通过讨论和案例分析来帮助学生建立联系。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黑板、粉笔。
2.课程平台: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平台。
3.信息化资源:《孟子·告子下》原文文本、孟子思想相关视频资料、儒家思想研究文献。
4.教学手段:PPT课件、互动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一观点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同学们,你们是否曾思考过‘义’与‘利’之间的关系?有没有遇到过道德与利益的冲突?”
展示一些关于孟子思想的图片或视频片段,如《孟子》中的经典对话或孟子的雕像,让学生初步感受孟子思想的影响。
简短介绍孟子及其思想的重要性,指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是孟子关于“义”的著名观点,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孟子思想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孟子关于“义”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义”的定义,强调其在孟子思想中的核心地位。
详细介绍孟子对“义”的理解,包括其对个人品德的要求和对社会秩序的维护。
三、孟子思想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孟子关于“义”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孟子》中的几个案例进行分析,如“孟母三迁”和“梁惠王问疾”等。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孟子如何通过这些案例来阐述“义”的价值观。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当代社会的影响,以及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义”。
四、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孟子思想相关的主题进行讨论,如“义在个人生活中的体现”或“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五、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孟子思想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六、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孟子关于“义”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孟子关于“义”的定义、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等。
强调孟子关于“义”的价值观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义”。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孟子“义”的短文或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并鼓励他们在生活中寻找“义”的体现。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孟子生平及其思想:介绍孟子的生平经历、主要著作以及其思想体系,如性善论、仁政思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