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东北师范大学20秋《文学理论研究》在线作业1答案参考.docx

发布:2025-04-07约2.75千字共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东北师范大学20秋《文学理论研究》在线作业1答案参考

一、选择题

1.下列哪种说法不能成为“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这一命题的依据()

A.语言是文学意义的中介形式

B.语言是文学的直接构成因素

C.语言决定了文学的特殊性

D.语言能穷尽文学作品的意义

答案:D

解析:语言虽然是文学的重要构成要素和意义中介,但它并不能穷尽文学作品的意义。文学作品的意义具有开放性和丰富性,会因读者的不同解读等因素而变化。A选项,语言确实是连接作者与读者、传达文学意义的中介;B选项,文学作品是用语言来构建的,是直接构成因素;C选项,语言的特性决定了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的不同特殊性。

2.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是()

A.作家的想象

B.作家的情感

C.社会生活

D.作家的体验

答案:C

解析: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作家的想象、情感和体验都来源于社会生活。想象是在生活基础上的加工创造;情感是对生活的感受;体验也是在参与社会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只有社会生活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内容。

3.现代叙事作品中,情节构成的几个要素之间()

A.界限清晰

B.界限不清楚

C.不存在界限

D.视情况而定

答案:B

解析:在现代叙事作品中,情节构成的几个要素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界限不清楚。现代叙事手法更加灵活多样,常常打破传统的情节模式,各要素之间的区分不再像传统作品那样泾渭分明。

4.中国古代典籍《礼记·乐记》把艺术生产的流程表述为()

A.物→心→乐

B.心→物→乐

C.物→乐→心

D.乐→心→物

答案:A

解析:《礼记·乐记》中认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体现了艺术生产是由物引起心的感受,然后产生乐(艺术作品)的过程,即物→心→乐。

二、填空题

1.文学语言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特征。

答案:内指性、心理蕴含性、阻拒性

解析:内指性是指文学语言不必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只需要与作品的艺术世界相统一;心理蕴含性是说文学语言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内涵和情感;阻拒性是指文学语言对常规语言的偏离,陌生化,以引起读者的新奇感和注意力。

2.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文学言语层、文学形象层、文学意蕴层、文学余意层(也有表述为文学象征层等不同说法,常见为前三层)

解析:文学言语层是文本的最外层,是语言材料及组合方式;文学形象层是通过言语描绘出的具体形象;文学意蕴层是形象所蕴含的深层意义;文学余意层强调作品在言外所留下的韵味等。

3.文学批评的方式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伦理批评、社会历史批评、审美批评

解析:伦理批评是以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评价文学作品;社会历史批评强调从社会历史的角度考察文学作品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审美批评侧重于对作品的审美价值、艺术技巧等方面进行评价。

三、判断题

1.文学创作中,作家的情感是完全个人化的,与社会无关。()

答案:错误

解析:作家的情感虽然具有个人的独特性,但并不是完全与社会无关。作家生活在社会中,其情感的产生和发展受到社会环境、文化传统等多方面的影响。作家的情感表达往往也会反映社会的某些问题和人们的普遍心理。

2.文学作品的主题只能有一个。()

答案:错误

解析:文学作品的主题可以是单一的,但也有很多作品具有多个主题。一些复杂的文学作品可能蕴含着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主题,这些主题相互交织,丰富了作品的内涵。

3.所有的文学作品都具有典型形象。()

答案:错误

解析:并不是所有的文学作品都具有典型形象。典型形象是具有高度概括性和鲜明个性的艺术形象,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较高追求。有些文学作品可能更侧重于抒情、意境营造等,不一定塑造典型形象。

四、解答题

1.简述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

答案: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是指文学既具有审美特性,又具有意识形态特性,是二者的有机统一。

从审美特性来看:

文学具有形象性,它通过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如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形象、诗歌中描绘的意象等,使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作品内容。

文学具有情感性,作家在创作过程中会融入自己的情感,并且通过作品来感染读者,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文学具有无功利性,读者在欣赏文学作品时主要是为了获得审美享受,而不是追求直接的物质利益。

从意识形态特性来看:

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形式,它反映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文学作品往往体现出不同的意识形态倾向。

文学具有阶级性,在阶级社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