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四《季氏将伐颛臾》教学课件1.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1998年1月,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发表宣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关于《论语》—— 《论语》是儒家“四书”(另《大学》《中庸》《孟子》)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后学者汇集整理而成的语录体文集,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 论:编录 古语:半部《论语》治天下。 儒家六经:《诗》《书》 《礼》 《易》 《乐》 《春秋》 解题:季氏?将伐颛臾? 关键词语是: 听录音范读,正音断句,体会语气节奏 让我们来熟悉课文 一、让你我心随问动 一问:文章共写了孔子与冉有的几次对话? 二问:对话的背景事件是什么? 三问:冉有轻描淡写总共讲了哪三句话?就孔子而言,几次对话的要点是什么? 四问: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这话是谁说的?是冉有?是季路?还是两人一起说的?课文中有证据吗? 是冉有说的。 孔子的责备针对冉有,这就是明证。[求!无乃尔是过与?] 五问: 冉有为何不直接说季氏将伐颛臾?而要拐弯抹角的说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提示:冉有说这话的目的是什么?仅仅是客观的陈述事情吗? 冉有是来试探孔子对季氏将伐颛臾的态度的,只宜含蓄地表示,岂能露骨地表白? 六问: 对于攻伐颛臾,孔子的态度是什么?列举了哪三条理由? 孔子旗帜鲜明地反对,义正词严地斥责攻伐颛臾。理由有三: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先王所封,不可伐; 且在邦域之中矣 ——邦域之中,不必伐; 是社稷之臣也 ——社稷之臣,不当伐。 第一段语言知识点 一个通假字:无乃尔是过与? 两个“于”字:见于孔子曰 有事于颛臾 一个古今异义词: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把(他)封为] 一个词类活用:无乃尔是过与 [名作动,过错——责备] 一个省略句:昔者先王以(之)为东蒙主 一个判断句:是社稷之臣也 两个宾前句: 七问: “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冉有说这话想干什么? 推卸责任(开脱自己)。 八问: 对于冉有推卸责任的态度,孔子用什么方法驳斥? 先引名言——不能尽职就别尸位素餐; 再作类比——既为辅助就当恪尽职守; 后设比喻——猛兽出笼为害,龟玉毁于柙中,谁辞其咎? 九问: 对于攻伐颛臾,冉有真的“不欲”吗?如果不是真的,课文中能找到确凿的证据吗?这说明冉有是个什么样的人? 并非真的“不欲”。 证据是冉有的第三句话:“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说明冉有口是心非。 十问: 冉有三句话各有特点:或闪烁其辞,或言不由衷,或编造借口。那么,这每一种态度分别对应哪一句话?各想达到什么目的? 第一句——闪烁其辞,试探孔子; 第二句——言不由衷,推卸责任; 第三句——编造借口,掩盖本意。 十一问: 对于冉有编造借口,孔子为什么只批评了一句,就转换话题,谈论“文德”?这表明孔子的谈话艺术具有什么特点? 编造借口属于冉有的个人品质问题,文德属于治国之本,前轻后重,孔子当然要避轻就重。 表明孔子谈话善于撇开枝叶,紧抓主干,善于抓住主要矛盾。 十二问: 孔子在批判了冉有的狡辩之后,正面提出了自己的治国思想,在孔子看来一个君主要治理好国家,对内对外各应当怎样做? 对内要:均和安。对外要:修文德以来之。 怎么看: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实际上是说的均贫富,讲稳定,求发展的治国方略,既包括内政也包括外交,既涉及经济也涉及政治。其中尤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他的贫富思想。他的这种思想当然不同于共产主义,而具有平均主义的色彩。因为他“不患贫”而共产主义却是“患贫”--消灭贫穷的主义。当然,历史地看,孔子的均贫富思想仍然具有积极意义。至少,它成为后世不少农民起义的口号和目标。 十三问: 孔子在正面提出了自己的治国主张后,对照这一主张又斥责自己的学生犯下了哪三个错误? 十四问: 文中哪一句表现了孔子的远见卓识和敏锐的政治洞察力? 小结 归纳总结—— 研读课文,质疑问难,让你我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一问:冉有、季路告诉孔子“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是瞒着季氏,还是事先已征得季氏同意,或者干脆就是季氏授意他们来的? 两种猜测 家臣的一举一动都须秉承主子的旨意,不可能自作主张,因此,很可能是季氏授意他们来的。 也不能完全排除冉有自作主张的可能,他有这毛病。试看他推卸责任那句话,就不可能是季氏的授意,很可能是他自己“灵机一动”。 二问: 在三段对话中,季路一言不发,这是为什么?请从季路的性格或者心态方面探讨一下原因。 三种可能 可能一:季路不善言辞,干脆让伶牙俐齿的冉有抢先发言,自个儿乐得清闲。 可能二:季路城府极深,有意让冉有出头露面,自己躲在幕后,可进可退。 可能三:对于攻伐颛臾,季路并非冉有那样的铁杆儿支持者,但驳不掉季氏和冉有的面子,只好一起面见孔子,却以沉默来表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