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感的培养:低年级数的概念教学有效性研究.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数感的培养:低年级数的概念教学有效性研究
孙 艳 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板浦第四中学小学部 222242
在低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个梨重150千克”、“火车每小时行驶80厘米”、“爸爸身高183米”……对于这类错误的答案,我觉得不能简单地认为是学生太粗心或解题方法有误,其实探究其深层的原因是学生没有良好的数感。
一、数感的内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可见,新教材十分重视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数感,并把发展学生的数感作为数学课程的一个基本目标。
那么,什么是数感呢?数感就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和意识,对数的敏锐、精确、丰富的感知和领悟。培养数感就是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学会用量化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世界。当他们遇到可能与数学有关的具体问题时,就能自然地、有意识地与数学联系起来。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本身的逻辑顺序,使学生经历从感知到抽象的过程,为学生创设情境和实例。在现实背景下感受和体验,就会使学生更具体更深刻地把握数的概念,培养数感。
二、增强低年级学生数感的有效策略
由于种种原因,导致低年级学生数感越来越薄弱。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数感问题呢?我在教学实践中积累了点滴浅显的经验,总结如下。希望与大家共同探讨。
1.创设情境,使学生体验数感
一个良好的,适应学生心理需求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大面积参与,使抽象的数学具体化,紧张的情绪轻松化,“若隐若现”的数感真实化。因此,数学教学应让学生在真实情境和已有知识经验中体验和理解数学,从具体的问题到抽象的概念,得到抽象化的知识后再把它们应用到现实情境中去。
例如在一年级“认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富有童趣的情境:“同学们还记得在幼儿园上活动课时的情景吗?大家一起去玩滑梯,去荡秋千,去骑木马……”学生们对幼儿生活的美好回忆渐渐被唤醒了,这时教师适时运用多媒体出示一个欢快、温馨的幼儿活动的画面:“大家愿意和老师一起来数数这个幼儿园里的活动器械吗?”于是,小学生们开始兴趣盎然地数数:1只滑梯,2个秋千,3只木马……从而经历了一个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了数的意义。
2.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启蒙数感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把生活的问题变成数学学习的对象,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产生学好数学的动力。
(1)联系身边的人和事,建立数感
数感是需要慢慢培养的,是要学生主动去感知、探索。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周围的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和数学问题,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的《小小商店》时,我先和学生们创设了一个“小小商店”,然后让学生轮流做售货员和顾客,进行买卖活动。在活动开始之前,让学生准备好各种面值的人民币样币学具。在活动中要求:用10元钱看谁买的东西多,买的东西好,买后要学生互相进行评比。活动后进行集体讨论,让学生说说自己买了哪几样东西,每样商品多少钱,总共用了多少钱,是如何进行计算的。通过这一活动,学生进一步认识了人民币,更好地掌握了人民币的换算,从中学生也深深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周围的生活中,从而感知了数感。
(2)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形成数感
教学中,我通过举生活中与学生紧密联系的例子,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感受数学的趣味与作用。
例如:学习10以内数的认识中,在认识“1”时,先请学生观察现实生活中用“1”表达的事物。学生例举出:1本书、1只小鸟、1棵树、1根小棒、1个国家、1串葡萄、1捆小棒……随后引导学生数出几粒葡萄是一串?几根小棒是一捆?帮助学生理解“1”可以表示1个个体(1根小棒),也可以表示这类个体的1个集合(1捆小棒);可以表示很大的物体(1个国家),也可以表示很小的物体(1只小鸟)。
这个例子说明,简单的游戏不仅使课堂气氛活跃,更重要的是,学生在“玩”中,体验数的分与合,增强了对数与数之间转换关系的理解,也即发展了数感。
3.动手操作,在活动中发展数感
数学学科特点与儿童思维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小学数学中的动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