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数学课堂教学要注重生活化.doc

发布:2018-01-03约5.24千字共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数学课堂教学要注重生活化 何剑彬 缙云县凝碧初中 浙江缙云 321400 中图分类号:O1-0 文献标识码:A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要学生学习有用的活生生的数学,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因此,数学教学不应该只是一些刻板的知识的传授,而应该遵循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我们要通过数学教学活动,实现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密不可分,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 【关键词】数学生活化 探索 发现 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尤其在当代,数学的影响已经遍及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成为推进人类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从而使得社会也不断对公民的数学素养提出新的要求。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就必须考虑社会发展与数学课程之间的关系;而对于数学教师来讲,就必须考虑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具体地说,就是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把这些现实的问题与之相联,让学生根据自己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去重新体验“数学发现”的过程,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一些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中的数学本身所涉及的都是一些具体问题,这些具体问题都离不开学生的日常生活。因此,初中数学教学就更应遵循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且用于生活的理念,使学生在生活实际中体会到数学的用途,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减少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这对于更好地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应用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让学生感受数学从生活中来 数学最早的起源便是因为人们生活的需要。要让学生感受数学从生活中来,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将教学内容和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相结合,创设情境、设疑引思,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熟悉的生活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从中体验到探索的愉悦。 1、从生活背景入手,诱发数学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让学生感受数学无处不在,能提高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诱发学习动机。如: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时,教材创设很多生活中学生熟悉的情境,如日历,猜岁数,商场购物,上学放学等. 学生通过这些生活情景的探索 观察、发现 深刻地体会了一元一次方程在生活中的模型,体会到生活中随时都在用数学;又如创设“生活中的统计图,转盘游戏”等情境引导学生学习“统计”、让学生体会到统计和概率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并让他们回到家里运用所学的“统计”知识统计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这样利用有趣的生活场景,引出数学知识的学习,可使学生带着浓厚兴趣主动地参与新知识探究,学生自然对数学有了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 2、从收集生活素材入手,体验数学乐趣。 中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与算理等大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的原型,这就要求教师多鼓励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的概念与推理反映和揭示社会生产和生活实际中的问题。让学生在平常的生活中搜集“生活中的数学”,教师要让学生根据收集的内容进行分类整理。课堂教学时,教师要有目的地从学生收集的资料中提取与数学有关的资料,并将它与书本知识有机结合。如“三角形”“丰富的图形世界”“有趣的七巧板”等节的教学,我们可以结合校园中的“位置”问题,像排列的座位、体育课上的队列、本教室在学校各个教室中的相对位置等;教室内外的几何形体,像校门或大厅里的柱子、图书室里面的柜子、体育室里面的各种球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像拼图游戏、吊车的三角架等等,都包含着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这样,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他们会更加积极地投身于生活实践,到生活中去寻找数学的兴趣,从中探索到数学规律,体会到思维方法,构建成数学模型,对数学的亲切感也油然而生。同时,学生由于共同对资料收集整理,培养了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资源共享、合理利用”的现代意识。 3、从模拟生活情境入手,渗透数学知识 数学知识比较抽象,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表演情境,让学生模拟生活,使抽象的概念实际化、生活化。如:在教学“乘法公式中的平方差与完全平方公式”时,可用表演的方式教学如下: 同桌的2个同学或好朋友分别扮演平方差公式与完全平方公式上台演一段相声): 附:学生创作的相声-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