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 --《轴对称现象》教学案例.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 --《轴对称现象》教学案例
吴海峰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所以,教师上课也要尽量从学生实际出发,吃透教材,超越教材,把教材中的内容转换成学生能触摸到的实际生活,让课堂充满趣味,以启迪学生的思维。
关键词:轴对称;教材;学情;过程;访谈
作者简介:吴海峰,任教于甘肃农业大学附属中学。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地位和作用
轴对称知识在小学阶段已有初步渗透,在初中阶段,不仅与图形的三种运动方式(平移、翻折、旋转)中的翻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且是后续学习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及其它性质的重要基础和依据,在知识的体系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欣赏、折叠、剪纸等活动,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能识别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情感目标:通过欣赏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让学生充分感受轴对称图形的对称美、平衡美及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
3.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能识别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
难点: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及找出其对称轴,理解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区别与联系。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经验型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模仿能力很强,能在教师的指导下,针对某一问题展开讨论并归纳总结,因此可多开展偏于感性的数学探究性活动。
三、教学过程
1.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我们来欣赏一个画面:(出示情景,同时播放婚礼进行曲)
师:看到这喜庆的场面,听到婚礼进行曲,想象一下我们来到怎样的现场?
生:我们来到了一个非常神圣的婚礼现场。
师:我们看到了哪个特殊的“字”,就让人想到是在办婚事呢?
生:画面中的大红双“喜”字。
师:接着播放“喜”字沿对称轴对折的动态画面。由于剪喜字必须应用轴对称的知识来剪,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轴对称现象。
设计意图:由于喜庆场面学生比较好奇,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本节课学习的知识点。通过画面中大红双“喜”字,让学生感受到轴对称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体会到数学并不遥远,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就在自己身边,即加强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亲密联系,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2.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折轴对称图形(展示准备好的图形)
师:每4人一小组拿出已准备好的轴对称图形,让学生折一折,探究对折之后每个图形两部分之间的关系。(教师适时运用多媒体演示每个图形的折叠过程,并由小组推荐一名学生口头描述发现的结论)
生:这些图形沿着某条直线折叠,对折的两部分是完全重合的。
师:引导生总结轴对称图形定义,如果一个图形沿着某条直线对折,对折后的两部分是完全重合的,那么这个图形就叫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就叫对称轴。
师:画出刚才这些图形的对称轴,看一看有多少条对称轴?
生:长方形有两条,其它的图形只有一条。
设计意图:让学生准备生活中常见的图形,使学生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感知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的。由于小组合作是数学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因此我采用了分组的形式合作学习,各自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中各自发表自己的观点,集中集体的智慧,这时思考不全的学生就可以在小组讨论后得到结果,这样学习效率提高了。新课程也强调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的能力。在操作中,充分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既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发散性思维。
3.说轴对称图形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轴对称图形?(采用小组竞赛形式,并由小组推荐一名学生汇报成果)然后再引导他们对所举得例子进行归类,主要有以下几类:
(1)许多汉字都是轴对称图形,如“甲”、“田”、“日”、“曰”、“中”、“申”、“王”等等。
(2)生活中有许多轴对称图形,如枫叶、蝴蝶、蜻蜓、飞机等等。
(3)有许多国家的国旗是轴对称图形,如摩洛哥、瑞典、加拿大等等。
(4) 许多几何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如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