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自主学习的几点体会.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数学教学中自主学习的几点体会
◆ 刘三娟 陕西省周至县四群初级中学 710400
数学自主学习是学生学好数学的一个有效方式,是进一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和现实问题的一种有意义的主动学习,是以学生动手、动脑、主动探索、实践和相互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的研究活动。它的功能在于能营造一个使学生勇于探索、争论和相互学习的良好氛围,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问题的研究者和解决者,是主角,而教师则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给予帮助,起着组织和引导的作用。
数学课程标准将自主探索列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其目的在于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学方式单一、学生被动学习的弊端,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为了尽快实现这一转变,本人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现就此谈点体会: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多鼓励、表扬学生,加强非智力因素的教学。教师要养成民主型的工作方式,以爱心、耐心为基础,只要我们老师能够用宽容的心态去对待学生的每一个过失,用期待的心情去等待学生的每一点进步,用欣赏的目光去关注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用喜悦的心情去赞许学生的每一点成功,便能与学生达到思维上的共振。比如:在授课过程中尽量多采用“我们共同研究”、“共同探讨”、“让我们一起来分析”等使学生感到亲切的词语,使学生感到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最佳氛围。我们教师应时刻牢记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
二、加强学习兴趣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精心创设探索的问题情境。所谓问题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困难,需要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目标和任务。现代认知心理学关于思维的研究成果表明,思维通常是由问题情境产生的,而且以解决问题情境为目的,问题情境的实质在于提示事物的矛盾或引起主体内心的冲突,打破主体已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从而唤起思维,激发其内驱力。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激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因此,老师应当把问题情境的创设作为教学设计的首要环节。教学情境是故事,是图画,是问题,是思维的源泉,是学习的动力,是教学的开始,要从教学情境中得到的问题,引发全体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探求热情,师生、生生共同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建立数学模型,学会数学思想方法,学会思维。数学教材中采用了丰富多彩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为问题解决形成一个合适的思维意向,为自主探索奠定基础。
例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时,教师可以请学生想好一个数,把这个数经过加减乘除一系列运算后的结果告诉教师,老师很快猜出学生想好的那个数是几。在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时,老师指出奥妙所在,引入课题,十分生动有趣。又如在学习“三角形三边关系”时,老师提出如下问题:“三根木棒能组成一个三角形吗?”大多数学生回答是肯定的。这时,老师拿出三根木棒进行演示,当学生看到居然不能组成一个三角形时,感到很惊奇。这时教师再演示把最长的木棒适当截去一段后,与另两根组成了一个三角形。然后教师启发学生自己动手用木棒去寻找三角形三边长应满足怎样的关系才能构成一个三角形。这样的教法既能促使学生探索,又能将思维引向深入,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上述设计以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为切入点,通过对一个个问题的研讨,给学生以主动思考的线索,让其亲身经历知识形成与应用过程。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不仅能主动地获取知识,而且能不断丰富数学活动经验,感受到自主探索的成功体验。
三、课堂教学模式应以启发诱导型的论证式为主。我们老师不能以自我为中心,一味讲授,这种陈述式教学是按照教材的顺序平铺直叙地讲述知识,它虽能反映教学的连续性特点,但无法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学生的思维活动缺乏主动性和活跃性。论证式教学则是在抓住教材重点、难点的前提下,调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进入数学情境,开动脑筋,自主地学习知识、思考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对重点、难点的知识进行论证、说明,论证式教学能使师生双方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而且又能形成较完整的数学概念,拓宽、拓深教材知识,达到培养能力和发展思维的目的。
四、课堂应给足学生探索的自主空间。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是思考力的培育者,不是知识的注入者。”要让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就要创设让学生充分发展的机会和空间。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产生的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