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自主”与“互动”.doc

发布:2018-01-02约2.31千字共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自主”与“互动” 李学英 河北省唐山市唐海县唐海镇新立小学 063200 摘 要:通过数学课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就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即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创设“自主、互动”的学习氛围、提高“自主、互动”的教学效率、设计“自主、互动”的训练材料,使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在探索中互动、在互动中提高,这样,教学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 自主 互动 创新精神 学生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不是消极的容器,要使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财富,必须自己主动学习,并经历一次次的互动。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始终起着指导的作用,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知识、技能与思维方法,才会真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生动、活泼地成长。 一、创设“自主、互动”的学习氛围。 1.创设愉悦和谐的课堂环境。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因此,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朋友式的师生关系,真正尊重、理解、关心、支持、赏识每一位学生,使他们自觉地接受教育。 2.创设问题情境,唤起求知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成功的良好开端,是学习自觉性的起点,是智慧、灵感的源泉。教学中,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教师从学生爱听的故事入手,设计制作了精美的课件。通过讲述猴子分饼的故事,利用生动有趣的故事,创设了一个数学问题情境,让学生参与猴子们分饼的过程,引出了要研究的问题——三个猴子谁分的饼多,从而激起了他们急于探索的欲望。 二、提高“自主、互动”的教学效率。 1.小组合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能够改善传统的师生单向交流的方式,形成生与生、师与生的合作,通过多向互动的交流,使每位学生有自我展示、自我表现的机会。合作学习既要发挥组内每个人的作用,也要发挥集体的作用,注意培养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学习活动的习惯,努力提高学习的效果。 2.分层教学,正确认识学生的个别差异。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识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每个班中学生存在差异属正常现象,教师应尽可能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对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作为一名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学生才会在此环境中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个性特征。同时作业设计有梯度,使不同的学生分层练习,这样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3.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这就要求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为学生提供大量操作机会,让学生在操作中发现规律、概括特征、掌握方法,在体验中领悟知识、学会创造。例如教师在教学几何相关知识点时,必须安排大量的实践活动,通过摆、剪、折、量、画、分割、拼合等操作活动,化繁为简,把抽象的知识变为可操作的具体内容,使学生获得鲜明、生动的感性认识。 4.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课堂中可放手让学生进行尝试,适时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学生们折纸验证了1/2,进而让学生说说:你有什么发现?分子、分母有什么规律?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学生经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生们总结出了分数的基本性质。这样学生在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力得到了提高,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也得到了激发和培养。 三、设计“自主、互动”的训练材料。 1.课堂学习成果展示训练。课堂展示训练是学习成果的 展示。教学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组内交流完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展示成果,为其他小组进行讲解,小组其他成员进行补充或纠正,其他小组针对发言进行质疑,小组成员答疑。 2.开放题训练。创造思维最本质的特征是求异性。教学中要有意识挖掘教材,精心设计题目,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发散思维的机会,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思考问题,探讨规律,别出心裁,勇于标新立异,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面对具体情境提出不同问题,或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问题,以及选择简便算法的活动,有利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