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学下册《人体内的物质运输》单元作业设计.docx
PAGE
PAGE10
一、单元信息
初中生物学单元作业设计
基本信息
学科
年级
学期
教材版本
单元名称
生物学
七年级
第二学期
北师大版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
单元
组织方式
自然单元 ?重组单元
课时信息
序号
课时名称
对应教材内容
1
第四单元第九章第一节第1课时
血细胞和血浆组成血液
2
第四单元第九章第一节第2课时
输血是抢救失血过多病人的有效措施
3
第四单元第九章第二节第1课时
血管是血液流动的管道
4
第四单元第九章第二节第2课时
心脏是血液流动的动力器官
5
第四单元第九章第二节第3课时
血液在心脏血管系统中循环流动
6
第四单元第九章第二节第4课时
血压和脉搏反映心脏和血管活动状况
二、单元分析
(一)课标要求
本单元内容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属于“第五主题人体生理与健康”。
内容要求如下:
人体通过循环系统进行体内的物质运输
血液循环系统包括心脏、血管和血液
血液循环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其功能是运输氧气、二氧化碳、营养物质、代谢废物和激素等物质
生活习惯和行为选择能够影响人体健康
心血管疾病等疾病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6.2.4在特定的情况下,包扎止血等一些急救方法能减少伤害或挽救生命。
学业要求如下:
从结构与功能的角度,说明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在形态、结构和功能方面的差异;说明体循环和肺循环的相互关系。
学会根据血常规化验的主要结果初步判断身体的健康状况。
运用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分析由于机体特定结构受损可能导致的机体功能障碍或异常行为表现,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关注常见疾病对人体和社会产生的危害,模拟展示特定情况下的急救方法(包扎止血);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增强机体健康。
教学提示如下:
教学策略建议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模型或实物展示、材料分析、探究实验等活动形式,引导学生识别和推断循环系统相应结构的功能,帮助其初步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
情境素材建议剧烈运动时脉搏、血压的变化;血常规的化验单。
学生活动建议
实验探究活动:观察血涂片,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现象,观察哺乳动物心脏,探究酒精对水蚤心率或成活率的影响。
调查与交流活动:收集心血管疾病及其防治的资料并讨论心血管疾病与生活习惯的关系。
项目式学习活动:开展包扎止血的模拟实践活动。
(二)教材分析
知识框架
内容内在逻辑分析
以北师大版教材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中的第九章,作为一个教学单元和作业设计单元,聚焦人体内的物质运输。本章紧紧围绕“人体内的物质运输”,分别从“物质运输载体——血液,物质运输器官——血管和心脏,物质运输途径——血液循环,关注心血管健康——血压和脉搏反映心脏和血管活动状况”这四个方面进行展开。本章阐述了人体通过循环系统为组织细胞运送从外界获得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同时运走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的过程,既是对“人体的营养”的拓展和延伸,同时又为后续学习“人体的能量供应”和“人体代谢废物的排出”奠定理论基础。
(三)学情分析
学生基于已有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对血液循环系统、血液、血管、心脏、血压、脉搏等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对血液的成分和功能,心脏和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血液循环途径及功能等内容缺乏理性认识和理解。
初中学生对探究人体奥秘和解剖观察生物实验材料的学习兴趣很大,而且通过七年级上册“探究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观察植物细胞基本结构”“解剖观察鸡翅”等实验,学生已能够正确规范地制作临时装片,会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以及解剖观察,具有一定的科学探究、归纳总结、讨论交流、分析表达、合作探究的能力。但是由于血管和心脏结构复杂,学生难以系统全面阐述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因此教师要通过提供生物学事实和证据、使用人血涂片与血管和心脏模型、指导学生观察分析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初步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
三、单元学习与作业目标
通过观察血液的组成、人血永久图片,说出血液的组成及各组分的功能,概述血细胞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生命观念、科学思维)
通过平面红细胞模型模拟ABO血型分型原则(不同类型凝集原和凝集素)、以及献血者红细胞的凝集原(血清的凝集素)与受血者血清的凝集素(红细胞的凝集原)之间的凝集反应,归纳总结输血原则。依据ABO血型分型原则提出鉴定血型的方案,然后通过真实的“血型鉴定”操作,体验血型鉴定的过程和方法。敬畏生命,倡导无偿献血。(生命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
通过解剖和显微镜观察猪动脉、静脉、毛细血管,比较三种血管的管壁弹性、
厚度和管腔。通过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比较三种血管的血流速度和方向。说明三种血管的功能及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通过“模拟练习止血包扎”,锻炼学生动手实操能力,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