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PPT演示课件.ppt

发布:2020-08-07约4.93千字共3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TC6.22mmol/L (240mg/dl) 或 LDL-C≥4.14mmol/L (160mg/dl) HDL≤1.04mmol/L (40mg/dl) TG2.26mmol/L (200mg/dl) 高胆固醇血症 低高密度脂蛋白 胆固醇血症 高甘油三酯血症 血脂异常 常用检测 总胆固醇 TC 甘油三酯 TG 低密度 脂蛋白胆固醇 LDL-C 高密度 脂蛋白胆固醇 HDL-C * 血脂与心脑血管疾病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下降,增加心脑血管事件风险 总胆固醇水平每升高1%,冠心病事件风险增加2%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柳叶刀》杂志, 2008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2010 《欧洲心脏病学杂志》, 2016 * 降脂的获益 总胆固醇每降低1%,冠心病死亡风险降低2%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每减少1mmol/L 心血管事件风险最高降低3倍 冠心病风险降低19% 卒中风险降低11% 《欧洲心脏病学杂志》,2016 《美国医学会杂志》,2008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2012 * 降脂首要降低LDL-C,首选他汀类药物 血脂异常首选强化生活方式干预 40岁以上人群,至少每年一次血脂检测 根据危险分层决定血脂达标值 血脂治疗目标 糖尿病的发生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诊断糖尿病之前,常经历很长一段糖代谢异常时期。大量研究证明,心血管损害早在糖调节受损阶段[糖耐量异常(IGT)或空腹血糖受损(IFG)]就已经发生。 * * 1.健康人40岁开始每年检查一次空腹血糖。 2.年龄小于45岁者,如有其他危险因素:肥胖、2型糖尿病者的一级亲属;巨大儿生产史或妊娠糖尿病史;高血压;糖耐量受损及(或)空腹血糖受损史,应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OGTT)筛查;如果筛查结果正常,3年后重复检查 3.年龄≥45岁者,特别是≥45岁伴超重者定期进行OGTT检测。若筛查结果正常,3年后重复检查。 4.积极干预糖耐量减低,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包括平衡膳食,加强体育锻炼。3-6个月无效可口服二甲双胍或阿卡波糖。每半年进行一次OGTT评估。 * * 阿司匹林在临床应用已近百年,经济效益比十分突出。血栓形成是心血管事件的共同通路,阿司匹林能抑制血栓形成,对高血压、血脂异常及高血糖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控制更为有效 。 从1988年到2008年进行了7项阿司匹林用于一级预防的研究,研究显示阿司匹林可以使健康男性和女性、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下降。 * * 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 * * 缺血性心脏病 中风 下呼吸道疾病 慢性阻塞性疾病 气管、支气管癌 糖尿病 阿尔兹海默症 腹泻病 结核病 道路交通事故 死亡原因 心脑血管事件是全球首要死亡原因 2015年全球前十位死亡原因 WHO统计数据,http:///en/ 我国居民主要疾病死因构成比 *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6》 心脑血管疾病不可控危险因素 年龄:随年龄增长发病率升高 性别:60岁前,男性女性,之后发病趋于平衡 家族史:遗传因素 * content 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 冠心病是全球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11年的报告,中国的冠心病死亡人数已列世界第二位,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依然呈上升趋势。 冠状动脉狭窄 高血压 糖尿病 肥胖 血脂异常 心脑血管疾病 心理压力 缺乏运动 不良饮食 吸烟 心脑血管疾病可控危险因素 * 心脑血管疾病预防 病因 预防 三早 预防 临床 预防 在疾病未发生时采取的措施 (一级预防) 疾病的潜伏期采取的措施 (二级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疾病的临床期采取的措施 (三级预防) * 可预测 可预防 危险因素 美国近30年人均寿命延长6年,3.9年归因于心血管病有效预防 危险因素有效控制,可降低50%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 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预防 《柳叶刀》杂志, 2008 美国心脏学会科学年会,2010 * 预防措施 调血脂 健康生活方式 降血糖 降血压 抗血栓 * 改善生活方式 * 规律运动 平衡膳食 戒 烟 控制体重 心理平衡 男性冠心病风险下降27% 女性卒中风险下降55% 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减少1/3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2 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2011 《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2010 * 膳食与心脑血管疾病 收缩压下降2-8mmHg; 冠心病风险降低16% 冠心病发病 风险降低4% 冠心病发病风险降低20%-30% 收缩压下降 8-14mmHg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2016 《新英格兰医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