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火防爆安全技术.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第 PAGE 1
第 PAGE 1 页 共 NUMPAGES 1 页
防火防爆安全技术
防火防爆安全技术,是一门为了防止火灾和爆炸事故的综合性技术,涉及多种工程技术学科,范围广泛,技术冗杂。火灾和爆炸是安全生产的大敌,一旦发生,极易造成人员的重大伤亡和财产损失。所以,必需贯彻“以防为主,以消为辅〞的消防工作方针,严格掌握和管理各种危急物及发火源,消除危急因素,将火灾和爆炸危急掌握在最小范围内;发生火灾事故后,作业人员能快速撤离险区,安全疏散,同时要准时有效地将火灾扑灭,防止扩散和发生灾难。 一、燃点、自燃点和闪点 火灾和爆炸的形成,与可燃物的燃点、自然点和闪点亲密有关。了解这方面的学问,有助于防止发生火灾和爆炸。 〔一〕燃点。燃点是可燃物质受热发生自燃的最低温度。到达这一温度,可燃物质与空气接触,不需要明火的作用,就能自行燃烧。 〔二〕自燃点。物质的自燃点越低,发生起火的危急性越大。但是,物质的自燃点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压力、温度和散热等条件的不同有相应的转变。例如,汽油的自燃点在0.1兆帕〔1公斤力/平方厘米〕下为480,在1兆帕〔25公斤力/平方厘米〕下为250。一般压力愈高,自燃点愈低。可燃气体在压缩机中之所以较简单爆炸,缘由之一就是因压力升高后自燃点降低了。 〔三〕闪点。闪点是易燃与可燃液体挥发出的蒸气与空气形成混合物后,遇火源发生内燃的最低温度。 闪燃通常发生蓝色的火花,而且一闪即灭。这是因为,易燃和可燃液体在闪点时蒸发速度缓慢,蒸发出来的蒸气仅能维持一刹那的燃烧,来不及补充新的蒸气,不能继续燃烧。从消防观点来说,闪燃就是火灾的先兆,在防火规范中有关物质的危急等级划分,就是以闪点为准的。 二、燃烧和爆炸 要有效防止火灾和爆炸的发生,正确把握防火防爆技术,需要了解形成燃烧和爆炸的基本原理。 〔一〕燃烧。燃烧是可燃物质与空气或氧化剂发生化学反应而产生放热、发光的现象。在生产和生活中,凡是产生超出有效范围的违反人们意志的燃烧,即为火灾。燃烧必需同时具备以下三个基本条件。 1.凡是与空气中氧或其他氧化剂发生剧烈反应的物质,都称为可燃物。如木材、纸张、金属镁、金属钠、汽油、酒精、氢气、乙炔和液化石油等。 2.助燃物。凡是能关心和支持燃烧的物质,都称为助燃物。如氧化氯酸钾、高锰酸钾、过氧化钠等氧化剂。由于空气中含有21%左右的氧,所以可燃物质燃烧能够在空气中持续进行。 3.火源。凡能引起可燃物质燃烧的热能源,都称为火源。如明火、电火花、聚焦的日光、高温灼热体,以及化学能和机械冲击能等。 防止以上三个条件同时存在,避开其互相作用,是防火技术的基本要求。 〔二〕爆炸。物质由一种状态快速转变成为另一种状态,并在极短的时间内以机械功的形式放出巨大的能量,或者是气体在极短的时间内发生剧烈膨胀,压力快速下降到常温的现象,都称为爆炸。爆炸可分为化学性爆炸和物理性爆炸两种。 1.化学性爆炸。物质由于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出大量气体和热量而形成的爆炸。这种爆炸能够直接造成火灾。依据其化学反应又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简洁爆炸。例如爆炸物乙炔铜和乙炔银等受到轻微振动发生的爆炸。 〔2〕冗杂分解爆炸。属于这类爆炸物有炸药、苦味酸、硝化棉和硝化甘油等。 〔3〕爆炸性混合性爆炸。这里指可燃气体、蒸气或粉尘与空气〔或氧气〕按肯定比例匀称混合,到达肯定的浓度,形成爆炸性混合物时遇到火源而发生的爆炸。 2.物理性爆炸。通常指锅炉、压力容器或气瓶内的物质由于受热、碰撞等因素,使气体膨胀,压力急剧升高,超过了设备所能承受的机械强度而发生的爆炸。 〔三〕爆炸极限。可燃气体、蒸气和粉尘与空气〔或氧气〕的混合物,在肯定的浓度范围内能发生爆炸。爆炸性混合物能够发生爆炸的最低浓度,称为爆炸下限;能够发生爆炸的最高浓度,称为爆炸上限。爆炸下限和爆炸上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爆炸极限。可燃气体或蒸气的爆炸极限,通常以其在混合物中百分比来表示;可燃粉尘的爆炸极限,以其在混合物中的体积重量比〔克/立方米〕表示。例如,乙炔和空气混合的爆炸极限为〔2.2-81%,铝粉法的爆炸下限为35克/立方米。明显,可燃物质的爆炸下限越低,爆炸极限范围越宽,则爆炸的危急性越大。影响爆炸极限的因素许多。爆炸性混合物的温度越高,压力越大,含氧量越高,以及火源能量超大等,都会使爆炸极限范围扩大。几种可燃气体分别与空气、氧气混合的爆炸极限。可燃气体与氧气混合的爆炸范围都比与空气混合的爆炸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