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七章 财政收入规.ppt

发布:2017-05-31约4.6千字共2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七章 财政收入 规模与结构分析 本章概述:本章是收入部分的综述,主要介绍分析财政收入的分类与结构,我国财政收入规模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等内容。 本章基本内容: ● 财政收入分类及结构 ●财政收入规模分析 第一节 财政收入分类与结构 一、财政收入的基本含义 财政收入是指国家为了实现其各项职能的需要,由政府通过征税等手段,从企业和居民创造的社会产品价值中集中起来的,归政府支配的那部分社会产品的价值。 在规范的市场经济社会,财政收入、政府收入、预算收入都是一个概 念,但目前我国现实工作中,三者之间的内涵是存在差异的。 二、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分类及其构成 1、按财政收入的形式分类 主要包括税收收入,收费收入,债务收入,产权收入,其它收入。 2、按财政收入来源分类 ①财政收入来源的所有制结构(%) ②、财政收入来源的经济部门结构(%) 3、按财政收入的政权结构划分(%) 4、 按财政收入的预算管理方式划分 包括预算内收入和预算外收入两部分。 预算内收入就是当年列入国家预算的财政收入。而预算外收入简单理解,就是放在国家预算之外,实行特殊管理体制的财政收入。 预算外资金的内涵存在一个演变过程: ①建国以后到1994年实行分税制之前,凡是没有纳入国家预算的政府收入,都是预算外收入。 按照1986年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通知》的界定:“预算外资金是由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自行提取,自行使用的不纳入国家预算的资金。” 主要包括地方财政支配的收入,行政事业收费,国有企业和企业主管部门支配的收入等等。 按照这一口径,当时预算外资金的比重就比较高。1952年预算外资金相当于预算内收入的比重为7.8%,1976年为35.5%,1992年为92.9%。 ②1994年实行分税制以后,中央和地方预算分别编制,原来意义上留给地方政府支配的收入已不再作为预算外资金。同时,随着财务会计制度改革和国有企业法人经济实体地位的确立,留给国有企业支配的利润也不应再作为预算外资金对待。 所以,目前预算外资金的主要内容就剩下传统预算外资金内涵中的第二部分,即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有关政府性基金收入。 根据1996年7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决定》的有关内容,预算外资金的定义修改为: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为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收取、提取和安排使用的未纳入国家财政预算管理的各种财政性资金。 按照这一口径的预算外资金,其所占比重明显降低。(见教材数据) 所谓制度外收入是指预算外之外的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收入,属于隐性的政府收入。 预算内、预算外和制度外三种收入合计,通称政府性收入。我国目前每年发布的财政收入仅仅是指预算内收入。比如,2005年财政收入(预算收入)为31649.29亿元,其中,各项税收为28778.54亿元,占90.9%。 除了税收之外,预算内收入还有教育费附加收入,其他收入等。 2005年政府预算外资金收入5544.16亿元,其中,行政事业性收费占69.59%。此外还有政府性基金收入,国有企业和主管部门收入等。 预算外收入数量占国家财政收入的比重,从1978年相当于预算内收入的30.7%,到2005年降为17.5%。 第二节 财政收入规模分析 一、影响财政收入规模水平的主要经济因素分析 财政收入规模比重是否适当,既要看政府的需要,又要看具体的国情和国力可能。影响财政收入规模水平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