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经济地理第一章绪论.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一节 地理学科体系中的经济地理学 一、地理学科体系的三分法: 大多数地理学家认为,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作为人类之家的地球表面或表层,即地理环境。 广义的地理环境是一个包含自然、经济、社会文化三种环境的复合系统。 对应于三种环境则形成地理学的三个基本分支: 自然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 社会文化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是一系列边缘学科的总称,分别研究自然环境的某一要素(如大气、水、岩石、土壤、植被等)的物质能量转换规律。 而全面研究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关系以及其中的物质能量转换规律的学科是综合自然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环境(生产力组合)中的能量物质转换规律。 生产力组合不是一种社会关系,其形成和变化在很大程度上依照自然规律而不是社会规律。 因此,自然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可以统一到地理学中来,它们研究的都是属于物质实体的地理环境。 这种统一也就使得地理学被认作自然科学。(自然地理学研究的是自然现象本身,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是服从自然规律的社会经济现象) 社会文化环境属于社会现象,主要是社会关系包括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体现,而不是物质实体,通常不包括在狭义的地理环境的概念之中。 因此,社会文化地理学常常作社会科学的范畴,或列入广义的地理学范围之中。 今天,人文地理学作为地理学的一个分支而存在,狭义的人文地理学以文化地理学为主,包括政治地理、历史地理等。广义的人文地理学甚至包括了经济地理学。 此外,地理学还发展了许多现代工具与方法。 因此,本教材给出了地理学科体系三分法的另一个方案: 三分法(本书观点): 二、西方传统的地理学分类体系 自然地理学 通论地理学 (部门地理学) 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 专论地理学 (区域地理学) 三、前苏联的地理学科体系分类 自然地理学 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 第二节 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 一、研究对象 二、学科体系 一、研究对象 (一)英美学者观点 观点一: 经济地理学研究事物为何、在哪里以及何时被生产。 事物包括食品、房舍及至各种商品、金钱、文化、以及景观。(美,谢泼德等) 其他观点(见P7表格)。 综合西方学者的观点认为: 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方面。 经济活动包括生产、交换、消费等各相关部分。 空间方面包括经济活动的区位和分布,空间组织和发展,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 空间尺度从地方到国家、全球。 (二)苏联学者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看法 1.早期的争论 (1)区域学派 代表人物:巴朗斯基、科洛索夫斯基和萨乌什金。 学术观点:认为经济地理学研究地域生产综合体(TPC)或经济区。 研究其形成过程、功能、内部结构、空间形成、内外经济联系、进一步发展的途径和地理配置规律。 (2)部门统计学派 代表人物:费根和康斯坦丁诺夫 学术观点:认为经济地理学研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生产的配置。 2.20世纪70年代的新发展 特点:研究领域不再局限于生产的地理配置。 代表性观点: 研究社会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地域系统。 “经济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国民经济和整个社会地域组织的方法论原理的科学,它的最主要的任务是:研究各经济部门的发展和配置,地域生产综合体的形成,经济区划以及自然条件和资源评价理论和实践问题。” 3.特色与缺陷 苏联学者强调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是“地域生产综合体”、“经济区”、“生产力的配置”、“国民经济和整个社会地域组织”等,强调生产关系和政府的作用,弱化了市场经济本身的空间结构规律研究。 (三)我国学者的相关讨论 1.关于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观点的发展 (1)20世纪50年代,苏联的两派观点传入我国,并形成相应的争论。 (2)20世纪60和70年代,中国经济地理工作者根据本身的实践体会,形成了自己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看法。 (3)20世纪80年代以来,欧美学者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