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端康成及其作品简介.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新感觉派” 川端康成主张: 新感觉派作家要采取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思维方法。[1] 以前是把眼睛和蔷薇作为两个东西分开写的,写为“我的眼睛看到了红蔷薇”。他则把眼睛和蔷薇合为一体,写成“我的眼睛就是红蔷薇”。 创作分类 川端康成的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主要是记录了作家童年和少年时期坎坷辛酸的生活历程,这类作品主要有《十六岁的日记》、 《致父母的信》等,描写了作家孤儿时代的生活,对相继逝去的亲人的缅怀和初恋的失意,充满忧郁、感伤的情调; 第二类是描写下层妇女生活的作品,这类作品主要有:《招魂节一景》、 《温泉旅馆》、《伊豆的舞女》、《雪国》等,描写那些贫贱的艺技、女艺人、女侍者等,作者以人道主义的同情描写了她们辛酸、痛楚的生活,同时也表现了她们遭受凌辱、践踏时的刚强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第三类是表现消极、悲观、颓废、虚无倾向的作品,这类作品主要有《禽兽》、 《千只鹤》、《山之音》、 《睡美人》等。这些作品或写原始生活,或写变态性爱,或写乱伦行为,表现作家颓废没落的思想情绪。 代表作品集 《十六岁的日记》 《千代》 《千只鹤》 《伊豆的舞女》 《雪国》 《古都》 《睡美人》 伊豆的舞女 主要描写了20岁高中生“我”在伊豆与一个14的舞女邂逅后产生了朦胧的爱情故事。小说在艺术上继承了平安文学那种幽雅纤细又不无哀愁伤感的美学传统。[3] 两个倩窦初开的男女之间那种似有似无、若隐若现的爱情,犹如一曲悠扬飘渺的乐曲,形成了如诗如画的意境。 那真是一幕清清淡淡、影影绰绰的寻觅,充满强烈的抒情色彩。川端康成继承了日本传统文学中的缠绵悱恻的哀怨情调,借旅途漂泊、萍水相逢中的男女之情抒发了人生的无常感。 雪国 小说的基本情节是写一个舞蹈艺术评论家岛村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三次从东京赴雪国旅行,并与山村艺妓驹子交往的故事。 《雪国》中的虚无是远离现实,摆脱世俗的系累,从而发现和追求更高远的美的境界、精神的境界。正如岛村所做的那样,远离家眷,到世外桃源般的“雪国”去体味精神的逍遥、体悟精神的虚空。这种虚空是主体与客体的交融,从而灭我为无。 《雪国》人物分析 岛村在梦幻的人生境界里尽兴地谛观人生的。他对现实人生采取的是一种东方式的虚无态度。他坐食祖产,游手好闲,耽于想象,喜欢沉溺于非现实世界的幻想之中去追求和捕捉瞬间的美感。 在岛村的感觉里,驹子是肉体的、现实的美,一旦被占有就失去了魅力,以往的追求“如同一场幻梦”。[5] 叶子是精神的、非现实的美,则始终是不可企及的,最终还是归于虚空。作者在这里表达的是人生无常、灭我为无、虚无即是解脱的思想。 《古都》在一幅京都的风俗画面的背景上,描写了一对孪生姐妹千重子和苗子悲欢离合的故事。 诺贝尔荣耀 “以敏锐的感受、高超的叙事技巧,表现了日本人的精神实质”。 “标举新感觉,写出传统美”,以浓郁的日本传统文化为氛围,小说贯穿始终有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凄凉的美丽 ,把以“物哀”为代表的“余情美”的文学风格发挥得淋漓尽致。[8] 纵观川端康成一生的小说创作,始终都在坚持不懈地进行着美的追求,使人、物、情、意融会一体,形成一种既有古典情韵,又具现代人道精神的风格独特的川端式的美的文学。[9] 川 端 康 成 かわばた やすなり ——心灵的写手 川 端 康 成(1899.6.14—1972.4.16) 1901年,2岁。父亲因肺结核病去世。 1902年,3岁。母亲染肺结核病去世。 后跟随祖父,祖母生活。 1909年,10岁。姐姐芳子因热病去世。未能参加姐姐葬礼。 1914年,15岁。祖父去世。 从此成为孤儿。 1968年10月17日,69岁。以《雪国》《古都》《千只鹤》三部代表作,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继泰戈尔之后第二个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东方作家。 1972年4月16日,73岁。在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三年之后,川端康成在玛丽娜公寓的工作室里含煤气管自杀,没有留下只字遗书。 “孤儿习性” 孤儿体验,内向的性格,畸形的家境,寂寞的生活,给川端留下了永远挥不去的人生虚幻感。 代表作:《十六岁的日记》 《精通葬礼的人》 《致父母的信》 “这种孤儿的悲哀成为我处女作的潜流”,“说不定还是我全部作品、全部生涯的潜流吧。”[2] ——川端康成 川端式“佛典”文学特征 少男少女之间初恋的那种朦胧、纯真的情感 在悲哀中由于人们心灵的相互交流、相互抚慰而产生的和谐、幸福的理想境界 《伊豆的舞女》深入地展示了舞女内心的纯洁和美丽,及其受歧视被凌辱的境遇,由此发掘出主人公的恋情的社会内涵,即同是属于挣扎于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相互尊重彼此关怀的真挚友谊,从而表现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