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现存问题及对策研究.docx
科研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现存问题及对策研究
引言
进一步健全财政体制和预算制度,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从而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提高人民满意度。科研事业单位的预算资金来绝大部分来源于财政资金,因此做好预算管理尤为重要。为了进一步提升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率,单位要重视预算管理环节的工作,提升工作质量与力度,在根源上杜绝资金浪费的不良现象,促进事业单位健康持续发展。
一、认识预算管理
科研事业单位资金的预算管理包括制定一定时期的财务收支计划、资金来源、收支结构和战略方针,制定相应的绩效目标,保证预算资金能够被合理、高效地使用,同时也能在资金上支持单位可以正常有序地开展科研任务以及科研工作。预算管理是单位新一年开展工作的第一步,也是贯穿全年的经营管理工作,具体表现为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调整、绩效考评与应用,因此预算管理工作是事业单位日常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国当前致力于推进创新型的发展战略,把重点放在科研创新上,加大了财政上的支持,希望能够以科技改革创新的方式来带领经济的发展。科研机构要秉持一种控制成本、严格节约以及使效益得到提高的原则。当前我国科研政策不断完善、审计监督不断深入,科研经费若想合理有效的使用,就必须要进行预算管理。建设高质量、全过程的预算管理的综合体系,在单位的各部门之间,完成协调配合机制的建立,协调好单位总的战略目标和各下属部门目标之间的关系,促进资源配置更加优化,对资金进行规范的管理,使资金的使用率得到提高,以此使科研的成本得到降低,它还能够提供给科研发展方向以及资金合理分配一个理论上的依据。在确保投资安全合规之后,不断对资产结构进行优化,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促进科研院所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二、科研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环节中的不足
(一)认识不足,水平不高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监督管理预算资金的力度,科研机构预算管理虽逐步完善,但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薄弱。因为是财政拨付预算资金,所以预算资金规模变动频率较小,有些事业单位领导不够重视预算管理工作,导致预算管理体制整体非常落后,部分高层管理人员简单地认为预算管理工作在性质上等同于财务,并不认为预算管理能够有效地帮助科学研究,所以他们并没有积极的参与到其中;而大部分的财务工作者因为工作任务较为繁重,缺少同单位其他部门的互通,并且缺乏有关预算管理的培训,财务人员缺乏系统的学习机会,所以知识面以及业务能力得不到改进,即便编制完年初预算,在年中预算执行时也未按照初始预算执行,存在预算执行的随意性。以上可以看出,在科研事业单位中存在仅仅是表面上开展了预算管理工作的现象,这反而使预算管理质量提高的过程受阻。
(二)预算编制流程不科学,预算编制存在随意性
预算管理工作能够顺利地开展落实最重要的环节就是编制年初预算,它能够在数量上体现出单位的整体规划和战略的方向。这是一项复杂与全面的工作,在实际开展过程中要保持严谨科学的态度。在实践过程中,部分单位没有根据制度的预算编制流程开展工作,仅仅是财务部门在编报部门预算,没有设立专门的预算编制委员会,没有召开单位的集体决策会议,这就造成在收到预算控制数后,只是财务部门与相关项目负责人在非常有限的时间内提交预算,并没有经过单位的集体决策。在编制“一上”项目的预算时,相关工作计划尚未敲定,编制的预算是按照较大规模的资金金额撰写的项目申报书,目的是项目入库。年底编制“二上”预算时按照批复的预算控制数编制预算,项目的预算规模一般会核减,因此项目申报书应当及时修改,尤其是对项目绩效目标进行修改,但是由于编制预算的时间紧迫,事业单位编制预算时存在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按照经验填报、项目预算仅仅是修改“一上”项目支出计划填报,并没有经过预算管理委员会的集体决策认证,不是依托于系统的研究和科学的计算得到的结果,预算编制的质量难以得到保证,这就导致编制的过程较为随意,预算不具备足够的科学性,在后续执行中,存在一定的隐患。
(三)预算执行过程缺乏监控,没有及时进行预算调整
预算执行是当预算申请被批复之后,严格的根据规则、程序以及预算上的计划内容使用资金。在实际工作中,科研人员往往并不熟悉有关规定,不了解每个项目的工作进度,这就导致在科研工作中管理上较为松散、整体的规划不够充分;也使得一些项目进度一直跟不上、一些项目花费超支、一些项目没有按照原定计划支出、一些项目收到的资金因为没有在单位科研管理处立项而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还有的科研单位人员片面的追求预算有一个较高的执行率,浪费科研经费。以上说明科研事业单位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存在随意性,在年终决算或者课题结题时只能调整预算,缺乏严肃性以及统一性。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在预算编制时存在随意性,在预算执行中缺乏监管控制,不能根据科研事业发展需要做到在预算执行中调整。
(四)绩效指标针对性较差,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