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ocx
建筑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适度的赊销政策,能够提高企业的营销能力,扩大企业营业收入,而提高应收账款周转率对建筑企业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缩短应收账款的回收期,加快周转速度,及时将占用资金收回后用于对外支付或者投资新项目,进一步扩大收入,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有利于不断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推动企业发展。
一、建筑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重要性
(一)提高应收账款质量,减少坏账损失
建筑企业主体层次不齐,对应的客户资信水平也高低不一。有的因为客户资金周转困难,长期无法支付,甚至破产最终形成坏账,无法收回;有的单位会在企业垫资完工后,以化债的方式支付;还有一些因为各种原因,或者拖延竣工结算的办理,或者不予办理竣工结算。加强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对客户的信用进行审批,选择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进行长期合作,在形成应收账款的过程中及时分析应收账款账龄,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应收账款的质量,以免最终形成坏账,给企业造成损失。
(二)增加企业资金流,应对债务风险
建筑企业普遍存在“两金”占比过高,应收账款占用过度的资金,导致很多企业出现资金流困难,甚至资金链断裂。资金流困难就会引发债务风险,农民工工资不能按时支付,轻则收到政府热线投诉举报,重则工地发生民工围堵,出现社会问题。对供应商的欠款长时间无法支付,有可能出现材料机械无法供应,耽误工期,甚至引发诉讼风险,造成企业失信,账户被冻结,赔偿违约金。近两年,建筑企业合同诉讼明显增多。降低“两金”占比,及时收回应收账款,能够有效应对债务风险,减少三角债。
二、建筑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特点
(一)应收账款规模大、周期长
建筑企业承接的工程项目金额较大,工程造价普遍在千万以上,大的工程项目能达到几十亿,施工周期多数在一年以上,几年至十几年不等。常规项目计量支付比例在60%至90%之间,持续几年的工程,支付比例低的,垫付资金会一直存在。工程竣工验收后又有几年的质保期,3%-5%质保金也会形成应收账款。承接一些没有中间计量支付垫资项目,应收账款的金额会更大。
(二)特殊的客户群体,异地施工
建筑企业的客户多数是政府、国央企和大型集团企业,加上同业竞争激烈,一直处于产业的弱势地位。这种弱势地位导致业主方要求施工企业垫资施工,压低合同条款中的计量支付比例,不按合同约定支付,拖延办理竣工结算,已过质保期的项目,质保金迟迟不予支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建筑企业不会仅局限于本地市场,需要扩展到全国乃至国外,异地施工,难免会遭到排挤,对当地的环境陌生,加上首次接触业主方,建筑企业的应收账款回收有了更多的风险因素。
(三)应收账款的确认复杂、金额的不确定性
相对于一般制造业某时点来确认收入,建筑企业依据履约进度按时段确认收入,而履约进度的确认又有产出法、投入法。预计合同总产值、预计合同总成本都会在合同过程中发生变化。计量的及时性、准确性同样影响着应收账款的确认和金额,变更、洽商、索赔、结算、第三方审计等都增加了应收账款金额的不确定因素。
三、建筑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风险意识不足,源头风险把控不到位
随着市场竞争的越发激烈,建筑企业把开拓市场作为企业发展的第一要位,而忽略业主方的资金情况,支付能力,这种现象在一些民营建筑企业中更加突出,这也是由于建筑企业一直处于合同的弱势方导致的。企业领导者为了达到营收指标,更重视承接项目的数量,而轻视承接项目的质量,关注度更侧重于项目的预计利润率,而忽视项目的预计回款情况;市场开发部门只管埋头投标,海投、盲投,把中标当成终极目标;经营部门在项目中标后,签订合同时,多数采用甲方的合同范本,对于支付条款不予重视,签订了一些付款条件极为苛刻的施工合同;财务部门与法务部门在前期投标与签订合同的过程中参与度很低或者不参与,不能针对预计风险给出合理意见。由于建筑企业整体的市场风险意识淡薄,在项目承接开始前并未对客户的资信深入调查,加上建筑企业需要承接很多外地项目,异地经营,对这些客户的了解也有一定的难度,很多应收账款风险的种子在项目承接时已然埋下,形成为源头风险。
(二)应收账款管理制度松散,内部控制不足
1.部门之间沟通不畅,应收账款管理职责不清
建筑企业在组织结构设计上往往没有专门的应收账款管理部门,各个部门都有一些模糊不清的职责,职能分工不明确,部门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应收账款信息孤岛效应明显。财务部门将应收账款的增加,减少记账,年底根据账龄进行分类,计提坏账,认为自己的任务只是记账,催收是经营部和项目部的责任,不会主动及时的与其他部门进行沟通。经营部也只是将应收账款作为经营分析的数据之一,对于应收账款的催收,并不会当作本部门重要职责。项目部作为生产部门,把生产任务当作首要任务,对于应收账款的确权、催收,也不予重视,在项目完工后,很可能会把精力放在下一个项目中去。法务部门只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