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贮藏加工养护2.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四章 中药的加工 第一节 中药材的产地加工 一、产地加工的目的 中药材采收后大多是鲜品,含水量大,易于霉烂变质,药效成分也易分解散失,影响药物的质量和疗效,因此必须在产地对采收的药材进行必要的初步加工处理。 产地加工其目的是: 1.除去药材的非药用部位、劣质部分、杂质,保证药材的质量。 2.防止药材霉烂变质,确保药材的药效。 3.便于对药材进行商品规格的分级、分等,利于包装、贮藏与运输。 4.有利于药药材的进一步加工炮制。 二、产地加工要求 中药材来源广泛,品种繁多,药用部位各不相同,其形、色、气、味、质地各不相同,药材所含化学成分有较大差异,因此对其进行加工的要求也不一样。 三、常用的产地加工方法 中药材种类较多,药材的商品规格不一,各地的传统习惯也不尽相同,因而产地加工方法也不一致。 (一)修整 除去非药用部位及劣质部分,使药材整齐,便于捆扎和包装。 (二) 清洗 将采收的新鲜药材,于清水中洗涤以除去药材表面的泥沙,同时除去残留枝叶。 可洗的,不可洗的,有毒的注意。 (三)去壳 此法主要针对果实种子类药材。将果实采收后,有些需要去壳取仁后,再进行干燥,如桃仁、杏仁、郁李仁等 ,有些是先连果实干燥后再去壳取出种子,如车前子、连翘心、菟丝子等;有些是连壳干燥,待用时再去壳,目的是为了不损失种子的有效成分,利于贮存,如白果、白豆蔻、草果等。 (四)去皮 某些根、根茎及树皮类药材需去皮,使药材外表光洁,有利于干燥和贮藏,如桔梗、白芍、黄柏、杜仲等。对于干燥后难于去皮的药材,应趁鲜除去外皮,如丹皮、半夏等。有的药材洗净后,需投人沸水史稍烫再刮去外皮,如明党参、白沙参等。 (五)切制 较大的根及根茎、坚硬的藤木类和肉质的果实类药材大多趁鲜在产地切制,便于干燥和包装。如佛手、香橼切成薄片;木瓜纵切成瓣;鸡血藤、大血藤横切成片;大黄、何首乌、葛根等也要切成厚片或段、块等。对含挥发性成分的芳香药材或有效成分易氧化变质的药材不宜切制,如川芎、当归、白芷、槟榔等,否则会增加有效成分的损失,影响药材质量。 (六)蒸 蒸是将药材装入蒸制容器内,利用蒸汽进行加热处理的方法。含浆汁、糖分、淀粉多的药材,一般方法难于干燥,用此法处理后,其细胞组织被破坏,酶被杀死,缩短了干燥时间。同时,采用此法还可使药材外观饱满,色泽明快,如天麻。此外,五倍子、桑螵蛸蒸后杀死了虫卵,防止孵化变质。要注意蒸的程度和时间,如天麻、红参等要蒸透心;菊花蒸的时间要短,熟地、附片蒸的时间要长。 (七)煮 一般用于含淀粉多的根类药材,如白芍、黄精、明党参、北沙参等。煮可使淀粉糊化,增加透明度,破坏酶的活性,有利于干燥。此外,盐水煮全蝎利于保存,碱水煮珍珠母清洁药物,水煮穿山甲则是便于取甲片。煮时不得过熟,过熟则软烂,使药材品质变差。 (八)烫 药材采收后,放人沸水中浸烫片刻。此法主要针对含水量较高的肉质根、鳞茎类药材,如天门冬、百合、百部、太子参等。某些肉质的全草类如马齿苋、垂盆草等也可采用此法。目的是使药物容易干燥,质地明润。同时,由于使酶灭活,有利于保存药材中的有效成分。 (九)熏燎 为了保持药材的色泽或使色泽增白,防止霉烂,半夏、山药、泽泻、银耳、白芷等需用硫黄熏;此外,乌梅、乌梢蛇要用烟熏至乌黑色;香附、狗脊、骨碎补等需用火燎去表面的毛须等。火燎法处理时,以燎尽表面毛须为度,防止烧焦。 注意:硫化物残留,影响安全性; 有效成分下降, 环境的污染,故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 (十)发汗 有些药材在加工过程中,需堆积起来,或经过微煮、蒸后堆积起来发热,使其内部水分向外渗透,当药材堆内含水汽达到饱和,遇堆外低温,水汽就凝结成水珠附于药材表面,此过程称为“发汗”。某些药材用此法加工,具特殊的色泽,或气味更浓烈,或干燥后更显油润,如厚朴、杜仲等。 (十一)盐渍 盐渍是指将药材放人饱和食盐溶液中进行浸渍的加工方法。其主要目的是防止药材生虫、生霉变质。如将肉苁蓉、附子等放入饱和盐水中浸泡一定时间后,取出干燥。 (十二)撞 有些药材为了除去表面的须根、粗皮、泥沙等,将经过干燥的药材装入特制的撞笼或麻袋、筐、筛等工具中,进行反复的撞击,通过药材间及药材与工具间的反复碰撞摩擦,使之表面洁白、光滑,如黄芩、黄连、姜黄、贝母、三七、麦冬、川芎等。 (十三)揉搓 有些药材在干燥过程中,皮肉易分离或易空心,影响质量。为了保证药材质量,在干燥过程中必须进行反复揉搓,使之油润饱满、柔软坚实,如天麻、党参、麦冬等。 (十四)干燥 干燥是药材产
显示全部